2022年5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49期(总第369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避免“刻板印象” 纵深推进劳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建武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下)
■本报记者夏应霞
教研《教育导报》2022年第49期(总第3697期) 导报三版

“劳动课程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课标里,反复强调‘因地制宜’,意味着我们要根据所属的区域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实施劳动教育。”5月20日,在成都市教科院“劳动课程标准解读会”及首期“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孵化站”培训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班建武教授对劳动课标进行了深入解读。

“育人、自主、系统,是劳动课标的三个关键词。”班建武说,首先要把握劳动课程育人属性,掌握劳动课的灵魂和方向;其次要做到学生自主、学校自主,让孩子们身心都动起来,学校做到因地制宜、自主创新;最后是系统,做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横向整合,9年一贯制纵向贯通,给孩子呈现从生产、交换、分配到消费的全链条式的劳动世界,将劳动教育的四个核心素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一个不落”地落到实处。

◆注意劳动教育的伦理问题

“要避免劳动教育城市化的‘刻板印象’。”班建武说,“劳动教育和别的学科培养的素养有最大的不同,就是劳动会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甚至性别差异,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存在很大的伦理问题。”

班建武分析了一些地方的劳动教育教材发现,“过于城市化”是第一个问题。有的教材设计的劳动项目多以城市生活为背景。比如,有的让孩子学习烘焙,“牛奶、奶油、蛋清分离器、电动打蛋机……广大农村地区、藏区,这些东西是日常生活中有的吗?蛋糕磨具,硅胶刮板、电烤箱,这些基本是城市部分家庭可能配备的工具,一般家庭可能也没有。”班建武还举例,让孩子做宣传片,用 VR摄影,用无人机、单反相机等。“这就是过于城市化和‘精英主义’的劳动教育。使用这些东西的能力,并不完全属于课标规定的‘日常生活劳动’基本具备的能力。”班建武说。

“什么叫性别刻板印象?”班建武提出了劳动教育伦理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性别刻板印象是指,有些劳动教育教材在描写家务劳动中,人物主要是妈妈、奶奶,这无形之中给孩子传递了一种家务劳动的性别刻板印象,即家务劳动就是女性该干的事。而那些‘高精尖’劳动则主要是男孩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就可能存在伦理问题。”

“劳动教育如何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班建武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他出示了近年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图表,第三产业的占比最高、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班建武说,绝大多数孩子将来要进入的劳动世界,是第二、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一产业。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谈劳动教育的时候,主要盯着第一产业下功夫,而且是第一产业过去的劳动形态,而很少看到当前第一产业已经因为科技的广泛应用已经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这样一种停留在成人“记忆中的劳动”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对未来劳动世界的适应的。

班建武说,即使让孩子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也要让孩子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锄头、镰刀的历史价值,更多地让孩子从这些传统、简单、手工劳动中思考,劳动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劳动世界会不断进步?要从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来设计传统劳动的任务,让孩子在传统劳动中获得超越传统劳动的前瞻性认识。比如在旧牛仔裤的废物利用中,可以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走得更远,废旧的衣物可以变成艺术品、变成环保的保温材料,甚至可以提炼乙醇……让劳动教育更有社会发展的纵深感,学生才有更浓厚的兴趣。

◆劳动资源不等于劳动教育资源

“大家都在开展劳动教育,都在比,那么劳动教育比什么?比充足的劳动场地、设施、设备吗?”班建武分析到,一些城市学校就那么20亩地,拿不出多余的空间专门进行劳动生产实践活动,那么就不搞劳动教育了?学校没有劳动资源,并不等于没有“劳动教育资源”。劳动资源指的是劳动必须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而凡是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目标落实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资源,比如语文的诗歌、散文、艺术作品,这些不是“劳动资源”,但都是“劳动教育资源”。“学校不是工农业生产劳动单位,而是一个育人单位,所以,劳动教育比的是育人能力,而不是劳动资源的完备程度。”

班建武强调,劳动课程教师要紧紧抓住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中的劳动观念下功夫。“劳动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素养,涉及的内容三个层面:一是怎么认识劳动,二是怎么认识劳动者,三是怎么认识劳动成果。在我国,劳动观念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念。“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就不能解释什么是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也不能解释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班建武举例说,如果有孩子问“我发现很多人不劳动,但是他的财富却比其他人要多得多。”要解释这些问题,老师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观,以及相应的劳动哲学。

◆劳动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

针对劳动素养中的“劳动能力”,班建武提醒大家,课标中的劳动能力描述的是“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和创造能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其中要抓住“基本”这个词。

“对核心素养把握不准,培养的劳动能力就会过于职业化和专业化。”班建武说,在劳动课标的十大任务群里,有传统的手工劳动,比如刺绣。就这个劳动能力,教师们要盯着劳动能力的目标是什么,而不是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职业化和盲目拔高。“劳动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劳动教育培养的是通识性劳动能力。”班建武解释道,通识性的劳动能力是指基础性的劳动能力,即人人必需、人人能及。

基础性的劳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劳动能力。如肚子饿了煮饭吃,衣服脏了会自己洗。“不要求色香味俱全,够用就好,能力要求不能过于职业化,否则不是培养基本劳动能力。”班建武说。第二,指向职业世界的职业共通能力。“职业共通能力和职业专业能力不一样。比如,量体裁衣是裁缝专业劳动能力,但是作为裁缝,还要具备设计、交流、沟通、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班建武指出,基本劳动能力和职业共通能力是劳动教育要培养的重点,因为这些能力的养成才确保孩子们以后可以适用于任何行业和工作。

◆诚实守信是劳动品质的基本内涵

对于劳动素养中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班建武更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劳动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品质特征。劳动习惯“通俗点说,就是眼里有活儿。如果一个房间里乱糟糟的,看不到,就是眼里没活儿。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就是最基本的劳动品质。而诚实守信,是劳动品质的基本内涵的表现。”

班建武解释说:“诚实劳动,不仅仅要做到不要短斤缺两,不要童叟无欺,不要弄虚作假,而是要把新时代诚实劳动的深层次的意义揭示出来。”他举例说,有记者采访小卖店老板,问:“你为什么要卖这些三无产品?这些也没有什么营养。”老板回答道:“就两三毛钱的东西还指望有营养?我家孩子吃的零食都去大超市买。”

“小卖店的老板可以不让自己的孩子吃自己卖的辣条,但他可能阻止不了自己的孩子吃别人家生产的有农药残留的黄瓜。”班建武说,和传统劳动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一样,现代社会劳动的特点就是分工日益细化,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有赖于别人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诚实劳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个劳动行业都不诚实劳动,就变成‘易毒相食’,出现毒奶粉、毒大米等现象。”班建武指出,在这样一个“有机团结”、分工细化的时代,诚实劳动的深层意涵是对生命的敬畏。“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把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的本质。我们对劳动教育素养的理解,要结合社会的变化和劳动的特点,才能变成更有解释力,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