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49期(总第369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以文化人: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
■刘勇黄明丽
思政论坛《教育导报》2022年第49期(总第3697期) 导报三版

■刘勇 黄明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国家战略。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是“文化自信”,而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艰苦时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髓。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落实革命文化教育?实现育人课程的内容统整,建构交互对话的教学样态,创设立体鲜活的生活情境,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课程建构:从课堂走向课程

从课堂走向课程,这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革命文化,是语文教育中的“大概念”和“大主题”,它的实现需要以课程观来加以编整。革命文化的育人核心、革命文化的课程载体、革命文化的学习任务,这是“课程化”必须思考的三个基本问题。革命文化,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先进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只有经过对课标与教材的爬梳剔抉,才能从碎片化、点状式的教学走向整体性、结构化的课程,真正形成革命文化教育的课程观。

在统编教材中,其载体有选文和名著两大类,但大都散佚在各个单元,需要统整和重构。选文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经典作品,如《沁园春·雪》《回忆我的母亲》等,它真实地纪录了革命经历,折射出革命情怀,反映着革命精神;二是革命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和言行,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老山界》等;三是记录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如《邓稼先》等;四是革命文学家的相关经典作品,如我爱这土地》《驿路梨花》等。名著亦有诗歌、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如《红星照耀中国》《艾青诗选》等。在课程重构时,要考虑三个维度:内容、能力与评价。重视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是内容维度;强化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是能力维度;关注学生的感受与参与、辨识与记忆、理解与阐释、评价与运用,这是评价维度。

以文化人:从教学走向教育

从课程教学走向全面育人,这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选文的分散与孤立,讲授的空洞与高大,阅读的阻滞与错位,情感的陌生与疏离,是当下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认同并传承革命文化?素养型教学目标、结构化教学内容、趣味性学习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量的核心要素,只有如此,方能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教学策略,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三大基本要素。

天府11学校的叶柯南老师在四川省教科院举办的“革命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机融入”研讨活动中执教《驿路梨花》,以“十一学校寻亲团”为学习任务群,借鉴中央电视台公益栏目《等着我》的寻亲任务,虚拟了“一位委托人想要寻找50多年前在云南哀牢山一间小茅屋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情境。通过四个学习任务,即主人在何处、“梨花”是何意、美好从何来、身边的“梨花”,形成了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人在何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两次误会和三次悬念,学习“嵌套式结构”,从而感受文化的趣味;“梨花是何意”,意在理解“梨花”的丰富内涵,从驿路上开放的洁白无瑕的花朵,到前后接续、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再追溯到最初修筑小茅屋的解放军战士,让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的代代相传,从而理解文化的生动;“美好从何来”,意在感悟乐于助人的精髓“取与予”的关系,再通过《诗经》《孟子》和历代诗人的相关诗句的学习欣赏,从而领悟文化的厚重;“身边的梨花”,意在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身边的“梨花”,从而传承文化的根脉。细观这四个学习任务,统整在“梨花精神”主题中,也体现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在革命文化的教育中,要跳出语言的浅表化表达,让学习具有生活味、文化味和学科味;还要跳出课堂的功利化实践,让教育更具温度、厚度与深度。

多元建构:从课程走向生活

从语文课程走向生活世界,这是革命文化教育的突破路径。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学习内容,可以促进文化的自我建构。不能将革命文化教育简化为看革命电影、唱红色歌曲,也不能泛化为班会课、政治课。要注意革命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古今转化”和“课内外转化”,可以从学生热爱的乡土入手,还可以从身边的历史着眼,从“课程”走向“课程群”,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文化场馆、寻访革命文化人物、讲述革命文化故事,还可以设计革命文化旅游路线,参与革命文化场馆志愿宣讲等活动,从而学习革命精神,传播革命文化。

素养立意的革命文化教育,应当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生活现实为起点,以问题探究为重点,以思维培育为难点。革命文化“以文化人”,要让革命文化亲近人、激励人和改变人。在课堂上,可以阅读革命人物故事,在形象的故事中感悟革命精神;在场馆中,让具体的情境去讲述光辉岁月,在具象的场馆中增进革命认知;在对话中,让革命人物或场馆人员还原真实的历史画面,在生动的对话里提高革命信仰。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革命文化教育的三重向度:一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让课程具备“中国味道”;二是融入地域革命文化,让课程具备“家乡味道”;三是融入校园优秀文化,让课程具备“特色味道”。

(刘勇系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教师,黄明丽系双流棠湖中学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