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期(总第301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架起核心素养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2期(总第3019期) 导报三版
去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历经3年的磨砺和论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再一次加快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如何架起核心素养理论与学校实践之间的桥梁,成为校长和老师们迫切关注的问题。日前,本报记者参与了成都树德协进学校的“国际视野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和江油中学的“以学生发展指导促进核心素养培育”两场研讨活动,两所学校分别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对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作了深入的思考,也分别代表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对核心素养落地的积极探索。

本期,我们把两所学校的主要做法进行梳理,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点评,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城市学校代表——成都树德协进中学

构建STEAM课程体系落实核心素养

“大家两人一组,在桌子上摆硬币,不允许硬币间发生重叠,谁能摆上最后一枚,谁获胜。多试验几次,看怎样才能获胜?”

“大家准备100ml咖啡和100ml牛奶,先从牛奶杯里取出50ml放入咖啡杯中,搅匀。再从咖啡杯中取出50ml混合体放入牛奶杯中,搅匀。最后两杯液体的数量上又相等了,这样牛奶杯里的咖啡和咖啡杯里的牛奶各是多少?”

“请同学们先吟诵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崔护上午8点从城里出发到南庄看桃花,到达时下午5点。第二天一早8点沿着同一条路线返回,于下午5点回城。试证这条线路上存在一点,使得他在第二天到达该点时与第一天到达该点时间相同。”

这是树德协进中学一堂数学课上的3个教学环节,虽然主题是对称性问题,但任课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称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再通过计算等环节,认识对称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这样的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生活中具体形象的案例建立对称的思维模式,通过不同维度的动手实践和交流讨论,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认识,内化知识。

“这就是STEAM课程的现实呈现。”树德协进中学校长杨书文说,近3年来,学校将课改目光落到了STEAM教育课程体系上。“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更需要基础核心学科紧密相连并打通,实现多维度思考。所以,我们尝试打破学科边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据了解,目前,树德协进中学正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采取“积木式”弹性结构来搭建课程体系。杨书文解释,一方面是尝试对学校课程进行重构和再造,加大跨学科综合核心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另一方面,构架了“育形”“颐神”“强能”“激趣”4个维度的学校课程图谱,将STEAM课程拆分,分别融入相应类群。通过STEAM课程体系,把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到了每个教学环节当中。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郑葳

教师最缺的素养是对课程的深度开发

记者:我们在基层学校走访时发现,很多学校存在这样的困惑:我们搞了那么多年素质教育,现在又提出核心素养,是不是以前做的都要推翻”?还有的学校开教研会,总要冠以“核心素养”的名号,但内容却是各说各话。基层学校该怎样搭建起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郑葳:学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困惑,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或者说是认识不够;二是对学科本身的研究不够。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比如,过去我们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在学科中怎么去体现?核心素养的提出,给了我们思路和方向,把过去那些比较“玄乎”的东西明明白白摆出来,成为我们的办学和培养目标。

在核心素养这个总的目标下,基层学校要立足各自的实际情况,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系统建设中去,落实到实现每一门学科素养的实践中去,从而也可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

记者:您认为目前落实核心素养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郑葳: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落实学科素养来实现。现在,我们在学科教育上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举两个例子:

去年初,我到北京一所比较优质的学校去听公开课,讲的是地理中的岩层。授课老师又是画图,又是放幻灯片、小视频演示,可我下来问学生有谁知道岩层为什么要循环,没有人知道。

去年9月,我到北京一所名中学听一节物理课,主题是电磁关系。学生按老师要求准备好器材,然后照着教科书流程完成实验,写下详细的实验报告。我问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什么疑问吗,所有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疑问了。

没有疑问,没有假设,为什么要做实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育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有很多探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可听完一堂热闹的公开课后一问学生,啥也不知道。

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是教师要具备学科素养。现实情况是,我们长时间荒废了“教什么”的问题,落实到核心素养的问题上,最大的难点就是教师对课程的深度开发。试问,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内涵外延都说不清楚,何谈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建设当中呢?

记者:树德协进中学尝试用“构建 STEAM教育课程体系”来落实核心素养,您认为他们的探索有何借鉴之处?

郑葳:STEAM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跨学科交叉整合、衍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实现知识维度、认知维度和实践维度的“三位一体”。树德协进中学的探索,代表了城市学校对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思考,是有积极意义的。未来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向就是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形成新型校本课程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跨产业、跨边界融合的需求。

如果说 STEAM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托城市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展开的,那么,其实施路径中,最困难的就是师资。没有跨学科能力的师资,也打造不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这不仅涉及到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更涉及到师范类高校师资培养。对多数学校来说,师资短板无法短时间弥补,不能盲目学习“名校经验”。对基层学校来说,不去过多纠结理论上的争议,在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继续去发展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

农村学校代表——江油中学

以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促进核心素养培育

先让学生观看美国大选、雾霾等热点事件,然后请学生分享“一周里我身边的大事”,接着请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我的未来》。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

当学生在表演中普遍反映出“未来要变得很有钱”“没钱的也想抱有钱的‘大腿’”时,老师适时出来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人生的价值究竟靠什么来体现?”这是江油中学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学生发展指导》,本期的主题是“拥抱未来”。

该课程专职教师苏继虎说,农村学校面临相当大的升学压力。2007年以来,学校顶着质量压力,开设发展指导课程,尝试跳出单为考试而学习的“怪圈”,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有时间思考素养和价值层面的东西。

“我们深入调查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在核心素养层面存在的短板。”江油中学校长梁玉帮说,在文化基础层面,就是人文情怀、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方面;在自主发展层面就是信息意识、自我管理等方面;在社会参与层面就是国际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我们主要围绕这些短板,重点在发展指导课程中有所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益明表示,农村学校教育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江油中学的探索实现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积极思考和实践。教育改革来源于实践,而非顶层设计。当前对于顶层设计层面的东西,学界还有不少争议,一线学校不必过于纠结这些争议,关键在实践。第二,在班级授课的大背景下,尝试淡化课堂程式。江油中学的发展指导课程,虽然每周只有一节,但学生足够放松,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反映,做出适当的回应与引导,真正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学习的目的。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益明

学生发展指导不是“灌鸡汤”

记者:江油中学提出了作为农村学校,要以“学生发展力指导”促进核心素养培育,您怎么评价他们的探索?

朱益明:我关注江油中学比较早,早年它是一所县高中,后来合并了当地企业高中,所以这所学校不仅有着农村高中“生源入口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还需要应付企业学校和地方学校合并后的各种遗留问题,学校的发展方向、路径、模式等办学思想的确立,对这样一所学校极为重要。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所学校是一个典型样本。

值得欣喜的是,从2007年开始,学校明确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孩子”的办学目标,并构建了与农村学校实际相符的教育创新实践模式,着力学生“发展力指导”,把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拧成一股绳”,在教学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记者:当前,您认为基层学校落实核心素养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朱益明:首先,是外部原因。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社会转型、知识经济、大国崛起,成为了时代关键词,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中出国留学的学生体量越来越大,社会观念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出现了较大差距,家长对教育也越来越有主见。这给我们的学校、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我曾经到一个全国知名高中参观,发现一个“五零”班规,“自习零抬头,课间零喧哗,作业零迟交,课堂零走神,个人零违规,”让人触目惊心。这不是泯灭人性的教育吗?这样的教育还能被学校“奉为圭皋”,还怎么去谈落实核心素养?

所以,当前落实核心素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日益变化的教育外部环境与固化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内部原因。核心素养包括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具体要求。很多学校犯嘀咕了,把这些要求都达到,学校培养的不就个个是圣人了么?

所以,基层学校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期望,你说要做到18个要求,很难。学校能做的是什么呢?围绕18个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服务教育,更加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让核心素养成为学生的发展动力。

记者:我们看到,以江油中学为代表的许多农村学校,开始探索如何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朱益明:我曾经到过许多县一级高中,发现不少学校也搞了很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索,但拨开各种花里胡哨的外表,发现其核心就是给学生“灌鸡汤”,其目的还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不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还是落实核心素养,一定要超越高考办教育,办出学校的特色,发挥学生的特长。毕竟未来学生走进社会,靠的是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