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55期(总第370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体育课标变革,如何提升孩子的体能素养?
■实习生 徐琳 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2022年第55期(总第3703期) 导报二版

近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让孩子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和体能,提升身体素质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识。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和数学,“以体育人”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同时,新课标还明确了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发展学生特长,帮助更多孩子培养运动兴趣。新课标之下,体育课有哪些变化?怎样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的家校合作?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体育锻炼规划?

正确理解新课标,“体育成为第三主科”是误读

新课标发布后,不少家长群里流传,体育课将超越外语成为第三主科,这也引起家长担忧,体育中考的分值是否会增加?应试体育是否会成为孩子新的负担?然而,仔细阅读2001年版和2011年版的课标会发现,体育的课时占比早就已经是10%—11%。单从课时来看,从2001年开始,体育课就一直排在第三位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谭步军认为,“体育成为第三主科”的说法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说法。新课标调整的重点是让学校在课时上真正重视体育课,也要老师和家长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乃至人的终身成长中的重要地位。

谭步军说,“新课标”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在“专项运动技能”板块,将原来的六大类“田径、体操、武术、球类、水上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调整为“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武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合并为中华传统体育,更加重了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和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这强调了体育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为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家长们普遍关注的体育中考会不会有新变化,谭步军表示,随着近20年体育中考制度、方法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体育中考过程中,使体育中考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标准化。新课标中明确了各课程内容、各水平段的“目标要求”和“学业要求”,为中考的考试内容及标准提供了依据,更表明了体育中考将从“考啥练啥”向“学啥考啥”转变。

“这是一个好的转变。”谭步军说,新课标的调整,对学校、学生和家长都会带来新的影响和变化。学校将开足开齐体育课,配齐体育教师,保障体育经费,改善场地器材,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针对学生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选择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促进每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而这也会更好地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锻炼。家长将成为课外体育锻炼督促者,更加重视孩子的体质健康,和孩子共同锻炼,培育家庭体育文化,通过日常体育锻炼,找到孩子的优劣势项目,更好地规划未来,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课标还强化了幼小衔接,小学一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将在设计层面更加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帮助更多儿童建立起运动兴趣,提升运动参与度。

支持与陪伴,体育锻炼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如今,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与学习,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甚至从幼儿期起就让孩子学习各种文化课程,却忽视了体育锻炼,忽视了体能素养。此次新课标调整之后,虽然有部分家长表示担忧,但更多的家长则表示赞同。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护理部的杨璐,是电子科大附属小学学生家长,也是学校的“健康副校长”。“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还有固定的大课间活动。”杨璐介绍,学校还会不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为孩子们讲解健康运动的知识和方法。杨璐的儿子姜泰宇,今年就读于电子科大附属小学五年级,如今已经是校足球队的一员。“一开始他对足球并不感兴趣,一次看完欧洲杯之后,激发了他的兴趣,他开始主动加入社团训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入了校队。”在杨璐看来,体育锻炼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环。“泰宇从5岁开始练习跆拳道,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杨璐说,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让孩子的大脑保持良好的发育,从而促进学习。“要让孩子坚持锻炼,培养体育兴趣,家长不仅要鼓励和陪伴,更要做好示范和带头作用。”杨璐分享到,他们一家人经常会一起参与跳绳、打乒乓球等运动,“新课标的调整是一种良好的趋势和导向。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

对于七年级学生家长成永洪来说,新课标的调整更是解决了他的忧虑和烦恼。“我们很多家长每天忙于上班,连放假都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提运动锻炼了。”成永洪说。一方面,来自生活的压力让他无力分心;另一方面,对孩子身体健康的担忧又让他焦虑不已。初中的学生课业压力大,但长时间埋头苦学又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这次课标调整我很支持,孩子在学校能够进行足够多的体育锻炼也为我们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成永洪说,儿子的班主任在学校每天早上6点就会带领孩子们跑操,一段时间下来,他明显发现孩子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提升。“只有身体素质上去了,学习成绩才能更进一步。”在成永洪看来,随着孩子课业压力的增加,体育锻炼也是宣泄压力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在工作之余,他也会尽量陪伴孩子,共同参与运动。

做好体育锻炼规划,让孩子爱上运动

随着体育新课标和考试的变化,一些家长也在孩子的体育成绩上开始了新一轮的“焦虑”。一些培训机构也开始宣传体育培训的重要性,让家长们产生了危机感,有没有必要给孩子报班培训?

“家长有危机感是正常的,但仅仅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甚至体育高考,盲目参加培训班是不可取的。”谭步军表示,中考体育提高分数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家长、社会重视体育、重视健康,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拿高分、考满分。只要孩子在学校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确保每天校内外的锻炼时长,做好学校、家长、社会多元联动,考试就不是困扰。

当然,新课标也对家长们提出了新要求。谭步军认为,在新课标下,家长也要转变育儿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发展,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运动时间,满足孩子的运动需要,并且多和孩子一起参与亲子运动。

那么,亲子运动如何开展才更科学、更有效?家长又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呢?曾做过体育老师的学生家长张华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立不同的体育锻炼目标。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其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张华说,学龄前是孩子学会掌控自己身体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主要带儿子进行了感统能力、协调和柔韧性的锻炼,比如匍匐、翻滚、游泳、捉迷藏。到了小学低段,他开始带儿子尝试篮球、足球、排球等团队加游戏性质的运动项目,也会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孩子在运动中结交朋友,建立友谊。儿子进入初中后,自我意识增强,张华除了鼓励他参加比赛,培养其竞争意识和体育精神之外,日常锻炼时开展什么样的运动项目,他不再主导,而是与儿子沟通,征询和尊重儿子的意见。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体格强壮、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长不要觉得考试要考什么,我们才练什么。”张华说,让孩子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并坚持这项运动,身体素质变强是自然而然的事。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立不同的体育锻炼目标,谭步军非常认同。他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在尊重孩子生长发育规律和体育锻炼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地陪同孩子参与运动。比如,小学1—4年级,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体会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5—6年级,为孩子选择适合项目,提高运动能力;7—9年级,教会孩子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帮助孩子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