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56期(总第370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词微言深意其中
■林颐
《教育导报》2022年第56期(总第3704期) 导报四版

《兴于微言:小词中的士人修养》

叶嘉莹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活字文化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ISBN:9787220124068

■林颐

这部集子是叶嘉莹近年讲稿的汇总,书名取自“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是从清朝文人张惠言《词选序》里得来的句子,叶嘉莹深以之为然,作为自己诗词学说的核心纲领。

诗人敏感之心触接外界时,自然现象、万物灵长、人情世态、遭际变故等引发了诗人心灵的震撼、情感的摇摆,遂在其心中凝聚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意。叶嘉莹倾向于诗词创作中那些油然而生的、本真之情,她将中国古代文论中零散的“兴发”观点系统化,上升到了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落实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

《兴于微言》包括六篇文稿:探求苏辛二家小词之微意;从西方意识批评文论谈辛弃疾词一本万殊的成就;张惠言五首词中的儒家修养;陈曾寿其人与两首关于雷峰塔的小词;吕碧城五首词中所折射的独立之志;沈祖棻不让须眉的“学人之词”。

苏辛两家词是我们熟悉的,但未必就能领悟其中的微言深意。叶嘉莹以细读的方式,一句句剖解,这些小词,看着像写景抒情,写惋惜春光,写花木芳菲,可是婉转曲折里有深情隐意,这里边真是有政治的托喻。这些解读,结合了苏辛的政治生涯,慢慢地展开论述。

小词之含蓄,尤其适合微言。读苏轼,“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读辛弃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以为他们在写什么呢?

叶嘉莹关注诗人词人的生平,她所抬举的诗人、词人,其创作需有一条明晰的轨迹。也就是她从西方文学评论里借来的这个词 pattern(风格),她称之为“一本万殊”。不是千篇一律,老说一样的话,而是“一本万殊”:根是一个,但是发展出来的每一片叶子,每一个花朵都是不一样的,那才是伟大的作者。一颗诗心,学贯中西,借鉴西方文论探讨中国的传统词学,这是叶嘉莹致力探寻的方向。

叶嘉莹喜欢的诗人和词人,人品高洁,于他们的生活、作品里,她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兴发感动不止来自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也是来自于她对人生的感悟,对于国家、天下的忧思。

叶嘉莹为什么那么喜欢张惠言呢?张惠言一生未曾出仕,将精力投入了词学研究,培养了很多学生,清苦自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曾寿是谁呢?婉容的老师。溥仪曾经劝这位老师同去满洲国,陈曾寿却放弃了帝后尊师之位,后半生飘零落魄病逝乡馆;吕碧城弃家奔读,孤身前往天津,闯出一番作为;沈祖棻的诗词意境深远,成为女性词人的集大成者。此外,叶嘉莹还谈到了李清照、徐灿、贺双卿等女词人。她自己,何尝不是其中一员呢?

叶嘉莹认为,小词之妙,还在于“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词的写作者身份微妙,男性作者用女性口吻来创作,自然引发了托喻之想,感士不遇,隐情于中。诗言志,儿女子束缚闺阁,无志可言,只能托付于词。叶嘉莹说:女词人从最初的用自己的生命血泪写出的作品,到随着男性词作的演进,从婉约到豪放,到妇女的意识觉醒和解放,再到沈祖棻的“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之词”这位集大成者的出现,这一部词史,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兴于微言》的最后一篇,是“代后记”,这是叶嘉莹的生平自述,与“我心中的诗词家国”的理想之倾诉。叶嘉莹于1924年生在北平,她是被关在大宅大门里长大的,诗词浸润她的深闺日常,家里一度认为女孩子最好不要去上学。后来,北平城经历战乱,大宅倾颓,大厦危矣,身边人纷纷离散。生逢乱世,叶嘉莹一生遭遇也很坎坷,黍离之悲、身世若萍,故国无望月朦胧。后来,她归返乡土。叶嘉莹这一生,与她捧在手中的诗词册子的那些作者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似乎有冥冥的天意勾连。她读诗、读词,读的也是自己。天涯明月,古今共此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