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60期(总第370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优质均衡的泸州答卷
《教育导报》2022年第60期(总第3708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针对部分偏远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师结构性缺编或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古蔺县建立覆盖全县的36个“共享课堂”协作体,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教学、教研、会议共享。推行“共享课堂”不到两年,人民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差距显著缩小。

近年来,泸州市全面升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在此基础上,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不断拓宽优质资源共享渠道。

走进纳溪区护国中学一间教室,九年级物理教师刘浪正在利用模拟实验手段为同学们讲解电学知识。通过“同步课堂”,刘浪的教学正被全区初三物理老师围观”,课后老师们针对这堂物理课在线开展联合教研。

“以前线下参加教研活动相对费时费力,现在‘同步课堂’为我们和其他学校老师教研提供了便利。”刘浪口中的“同步课堂”是纳溪区于近年投入400余万元,建成的覆盖全区校点的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纳溪区所有学校之间的教学直播、双向互动,全区学校变为一个“大课堂”,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区内丘陵地貌广布,学校布局分散,不利于开展教研活动的现状,纳溪区依托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设立网络研修平台,建立97个教师网络研修室,在各校设立研修小组,实现教研同步。“村小教师本来就少,加之路途较远,外出参与教研活动受到很大限制。现在借助‘同步课堂’系统,村小教师不用再跋山涉水就可以参与教研,全区学校基本实现教研活动常态化、教研主题专业化。”纳溪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信息装备室主任代明勤说。

近十年来,泸州市坚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全市教育教学水平、保障教育脱贫攻坚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累计投入资金近8亿元,实现电子白板“班班通”,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和互联网全覆盖,实现城乡学校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同步培训,让农村偏远薄弱学校也能享受和城区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为薄弱学校“强筋壮骨”

如何让优质资源帮助薄弱学校“强筋壮骨”?近年来,泸州市不断创新办学实践,各区县结合自身特色,试点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改革,构建以学区治理为基础的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等方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1年,泸县出台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方案,在全县建立6个“1+ N”初中教育共同体,通过一个理事长学校辐射带动 N个理事学校,实现共同发展。

泸县五中初中教育共同体成立前,多数理事学校还延续着传统课堂模式。而理事长学校泸县五中探索“导学案·生本高效课堂”已十余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连续10年初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位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共同体成立后,泸县五中的课改经验得到有力推广。

李欣潞2019年毕业后成为玄滩镇学校英语教师,在不长的教学生涯中,她已深刻感受到,“传统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习兴趣在下降。”泸县五中共同体成立后,玄滩镇学校成为理事学校,泸县五中的“高效课堂”令李欣潞豁然开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较快地掌握了“高效课堂”模式,“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就被发现和解决了,课堂效率更高了,学生更自信了,师生关系也更好了。”

“你能看到学生上课时眼中的光芒。”说这话时,李欣潞眼中也泛着光。她渐渐发现,如果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原来学生的积极性真的是可以被激发的。”

玄滩镇学校校长黄祖兵表示,过去教育行政部门也会组织大家到一些优质学校学习课改经验,大家也有收获,但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而共同体成立后,泸县五中直接对理事学校老师进行培训,各校老师与五中老师开展同课异构,五中组织名师直接到校进行课堂诊断,各科作业共同研究制定……现在,共同体内所有学校都转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共同体内两所理事学校获评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进步学校”和优秀学校”。

在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方面,江阳区作出了新的探索,成为全市首个探索跨区域办学模式的区县,先后与泸州高中、泸州老窖天府中学联合办学,通过选派干部三年一周期到总校挂职交流、每年互派教师使得师资共享、统筹规划、捆绑考核,真正实现跨区域小初高一体化高质量办学。

同时,江阳区首创三区一体合作办学路径,尝试名校+”委托式管理办学模式,借助梓橦路名校品牌资源,与纳溪区共同打造绿地城梓小品牌,迈出共商共建、开放友好的教育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