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60期(总第370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22年第60期(总第3708期) 导报一版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时强调,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我省高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关心关爱更有温度、就业指导更有深度、精准帮扶更有力度。

开展“一生一策”精准服务

“感谢老师们的帮助,让我得到了这个很好的工作机会。”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应届毕业生小江(化名)入职位于成都市的某家银行。说起这份工作,她难掩激动。因为身体有残疾,这个理想的岗位对她而言来之不易。

为帮助小江求职,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党办主任蔡丹和同事们费了不少心思。蔡丹介绍,小江本身家庭经济困难,学校完善的资助政策为其解除了后顾之忧,让她得以潜心学习,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针对小江从事金融行业的就业意愿,学院充分利用“校友帮帮团”等资源,为她精准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最终帮助她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小江的顺利就业并非个例,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四川农大狠抓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外拓岗位、内挖潜力,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我省高校建立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帮扶两本台账,持续实施重点群体毕业生“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服务,为每人至少提供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按照人均600元标准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实施帮扶补贴;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每年为5000余名脱贫户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实施线下集中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

把帮扶工作做精做细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辅导员郭洪刚在多年工作中发现,一些困难群体学生往往比较踏实肯干,但由于成长环境局限,往往性格相对内向、视野较窄,这为他们的求职道路增添了阻碍。针对性提高其就业能力是帮扶他们的根本措施。

今年毕业的学生陈婕(化名)顺利就业,郭洪刚终于松了一口气。“学院最难就业的两个学生总算都有着落了。”由于身体缺陷等原因,陈婕性格内向,在学习上也是一名“困难户”,其对就业的消极态度更让郭洪刚忧心忡忡。

上学期,一家长期合作的药企来到学校招聘,郭洪刚认为这对陈婕来说是一次好机会,当即仔细帮她修改简历并陪她参加面试,因为表现平平,没有被招聘单位录用。郭洪刚和同事细致地帮陈婕分析问题,督促她参加相关培训,并对她进行针对性指导。今年4月,这家企业应学校邀请再来招聘时,陈婕在郭洪刚鼓励下再次应聘。“郭老师,这孩子表现比去年好多了,我们录用她了。”这一次,郭洪刚终于听到了好消息。

“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我们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把工作做精做细。”郭洪刚介绍,学校通过问卷调研、就业摸底、追踪帮扶三轮谈话,制定毕业生帮扶台账,帮扶工作从通用型服务转向一生一策精细化服务。

把工作做精做细,已成为各高校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常态。

在西南石油大学,各学院领导都有特定就业帮扶对象,该校实行学院领导认领帮扶毕业生制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茂江介绍,学校在大三就开始摸排学生就业意愿、开展分类指导。

学生陈虹(化名)是王茂江的帮扶对象,她的就业意向是考公务员,基于对其的了解,王茂江认为她一心走公务员这条路机会不大。“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她认识自己,找准定位,争取更多机会。”在王茂江的循循善诱和帮助下,陈虹逐渐转变思路、放宽眼界,最终在老师帮助下顺利与一家企业签约。

“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的重要指示,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我们备受鼓舞。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我们更要担起责任,不遗余力为学生争取机会。”王茂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