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60期(总第370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实施教育提质工程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 泸州市委书记 杨林兴
《教育导报》2022年第60期(总第3708期) 导报一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泸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成区域教育培训中心,不断增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聚合力、创新力、竞争力,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健全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筑牢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教育底板。坚定把基础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把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向往作为教育所向,大力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建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教育支撑。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全市“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布局,以做实做深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推动教育资源向县域片区(经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强化三区“一体”教育服务配套,依据城区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市、县(区)两级联动实施优质均衡创建、特色示范学校创建达标工程,深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行动,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坚持“引、育、用”并举,聚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全面实行“县管校聘”改革,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构建多元融合的高教职教格局,打造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人才蓄水池。坚持优势优先,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进一步做大体量、提升质量,为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强化高等教育支撑支持。健全泸州与高等教育发展“共生共荣”的支撑支持机制,鼓励支持本科高校“双一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支持西南医科大学建设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创建全国重点公安院校,支持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三河职业学院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申办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或设置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力争到2025年,在泸普通高校达8所以上、在校生人数突破10万人。

强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认真贯彻落实“职教20条”,按照“产、教、城”融合发展思路,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示范区。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白酒、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调整建设相应专业和专业群。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省级中职“双示范”“三名工程”和国家中职“双优”项目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引企入校、办学进厂、校企联办、校办工厂等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深化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改革,增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教育竞争力。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快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改革体系,为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配齐建强思政教师队伍,开足开齐开好思政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筑牢校园安全屏障。对标落实教育改革政策。分类分步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推动“双规范”“双减”政策实施,持续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主动适应教育评价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重大改革调整,先行先试建设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教育评价改革的“泸州经验”。科学布局教育改革试点网络。因地制宜布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大力推动全国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单位以及“渝西川南教育融合发展试点”等国家级、省级重大改革试点,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改革体系,奋力开创泸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