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62期(总第371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师冯炼:为红军守墓 为未来育人
■本报记者 倪秀 葛仁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22年第62期(总第3710期) 导报一版

6月22日,南部县楠木镇中心场小学六年级1班教室里,电风扇嗡嗡作响,却难以吹走夏日午后的炎热。讲台上,冯炼正给学生复习《公羊传》的内容,再过两天,这29名学生将迎来小学毕业考试。

“大家把书收起来,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看着学生有些无精打采,冯炼放下书本,面对学生缓缓道来:1933年底,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一位姓刘的连长主动请缨留守长坪山,带着6位战士掩护大部队转移。后来,在敌人的围攻下,刘连长不幸牺牲。敌人还扬言:谁敢去收尸,下场就跟他一样。村民陈韩氏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将刘连长的遗体背了回来,连夜埋在了老屋后,并让子孙后代为英雄守墓……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快毕业了,冯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做一个懂得感恩、正直勇敢且独立的人。”故事讲完,下课铃也响了,学生们却迟迟不肯离开课桌。一阵微风吹来,冯炼眼睛湿润地离开了教室。

其实,故事里的“陈韩氏”就是冯炼的曾祖母。冯炼,也是谨遵祖训的第四代守墓人。

“长坪山的红色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我选择当老师,希望把这些故事从墓园讲到课堂。”冯炼说,红军守墓人和人民教师的双重身份,她甘之如饴。有时,她觉得自己是站在历史和未来之间的人,守墓是传承家族意志,更是对历史的守护;而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对未来的守护。

红军烈士的守墓人

“守墓是祖训、是信仰,我的父母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史波澜壮阔,与之相比,长坪山上的红军故事不过沧海一粟。但这并不妨碍红色成为冯炼的人生底色,从出生那天起,她的人生就与一座墓息息相关。

这座墓距离冯炼家不足百步,没有人知道墓主人的确切名字。青石碑中间刻着“红军刘连长之墓”。

南部县长坪山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镇之一。正如冯炼在故事中所讲,曾祖母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将刘连长的遗体从野外背了回来,连夜埋在了老屋后。曾祖母弥留之际,嘱托家人:红军为咱们穷人打天下,连长为我们而死,我们家族要世世代代守护好他。

自此,“为英雄守墓”被写进冯炼家的祖训中,成了冯炼家族的使命与责任。

2002年,冯炼外公病危,弥留之际不忘叮嘱女儿女婿回乡守墓。于是,冯炼父母从打工的城市回到家乡,接过守墓的接力棒。除杂草、添新土、修裂痕、描碑文,日复一日的涓滴小事,外公做了一生。外公去世后,同样的责任落在父亲的肩上。

“只要我们能生活下去,就会把祖先传下来的事情做好。”冯炼的父亲马全民(冯炼随母姓)说,虽然刘连长全名是什么,至今无人知晓,但为他守墓的事情会一直坚持下去。

2008年,刘连长的墓碑有些风化,南部县政府为他换了新的墓碑。碑上用红色的大字写着“红军刘连长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还在墓旁种上了柏树。2011年,以刘连长的墓为中心,县政府又在长坪山建起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革命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因公牺牲的1080多名南部英灵长眠于松涛之间。自然地,冯炼一家又成为陵园的守护者。

从1933年至今,快90年的时光里,曾祖父、外公和父亲接力守护红军墓,如今轮到了冯炼。

2016年大学毕业后,相恋多年的男友邀冯炼共同赴广州创业,她第一次看到了大城市的流光溢彩。一切都令人满意,除了内心牵挂1500多公里外的长坪山。

其实,没有人要求冯炼必须回家。真正让冯炼下定决心的,是父亲无意间讲起的一件事:有两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来陵园寻亲,父母因不会讲普通话而难以顺畅地沟通,两位老人失望而归。因不知道是否还能够再来墓园,临走前,老人给每一个墓碑都献上了鲜花,寄托哀思。

冯炼被父亲平实讲述中透露出的心疼与无奈牵扯。“在大城市,我是千千万万年轻人中普通的一员,而在长坪山,我是履行家族承诺的不二人选。”那一刻,冯炼下定决心从城市回到家乡。

和专注于守墓、祭扫的父辈们不同,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冯炼,成了这段故事的讲述者。作为陵园的志愿讲解员,每逢纪念活动,或有人参观,她都会抽出时间,带着人们走走看看;她查阅南部县志等资料,想要试着去理解刘连长的选择;她还在家门前的田埂边种下各色雏菊,方便参观者拜祭。

“守墓是祖训、是信仰,我的父母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站在刘连长墓前,冯炼抬手拂下墓碑上的一片枯叶,就像拂下亲人肩上的一根落发。

乡村孩子的守望者

“当老师是我的梦想,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好。”

冯炼从小就梦想当一名教师。早在大学期间,她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等级证书。2016年回到家乡后,备考教师公招提上了她的议事日程。2017年7月,她顺利通过了南部县公招教师的笔试和面试。

“兴奋了一个月,每天晚上都高兴得睡不着。”冯炼形容。

和大多数初为人师的年轻人一样,冯炼把“教好书”的渴求写在脸上:短短一堂课,重难点到底怎么突破?宽松和严厉之间,究竟应该怎么选择?……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她。

工作第一年,冯炼带的四年级学生第一次住校,作为班主任,她从早晨6点10分起床铃响后开始跟班,一直到晚上9点半查完寝室;寒暑假里,如果陵园没有参观者,她就回到办公室,研究教材、写教案、练习基本功。学校“三字一画”考核前,她在一个白纸本上画满了萝卜白菜;第一次新教师公开课前,她紧张得睡不着觉。

冯炼所在的南部县楠木镇中心场小学历来都有“老带新”的传统,何含洪就是冯炼当初的“师傅”。何含洪回忆,由于冯炼大学学习的是英语,最初教语文时需要一个适应阶段,比如在教孩子应用文写作的时候,对一些格式和要求的把握不是很好,但冯炼很勤奋,又爱钻研,很快就克服了这个困难。如今,何含洪已经退休了,但回忆起冯炼的课堂,他还记得清清楚楚:上课落落大方,表现力很强,对学生非常有耐心,学生都很喜欢她。

“认真踏实,又肯钻研,所以成长得很快。”中心场小学校长马松柏告诉记者,虽然今年才是冯炼教师生涯的第五年,但她已经成为学校的年轻骨干。去年,冯炼送走了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按照常规,她将从一年级开始带学生,但因为突发情况,毕业班缺老师,冯炼临危受命又带起毕业班,当班主任。

说起教学,冯炼总是很谦虚。“我还需要学习,真的不够。”是她重复得最多的话。

在学校教师公寓4楼的住所里,记者看到在客厅靠窗的地方,冯炼用学生的旧课桌搭成了一个长桌。桌上铺了一叠厚厚的宣纸,旁边摆着毛笔和墨水。角落里,还有一堆写满字的纸张。

“我能带给孩子们的东西太有限了,只想多学习,努力成长,提升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以最自信的姿态站在学生面前。”原来,为了让自己字写得更好,冯炼在县城给自己报了一个书法班,每周末抽出时间去县城上两小时的课。

“当老师是我的梦想,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好。”冯炼说,乡村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和关爱,自己站上了三尺讲台,就想凭借一片真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守护好属于她的这片“麦田”。

红色信仰的传承者

“长坪山的红色故事是一本活教材,我要把它讲给更多的人听。”

自从冯炼回乡后,媒体对他们一家人接力守墓的事迹有诸多报道。接受过了多少次采访,冯炼已经数不清楚。聚光灯下,冯炼被“‘90后’守墓人”的标签紧紧贴住,在一个个“10万+”报道里,不相识的网友们为她点赞、流泪,也向她致敬。或许,这样的“高光时刻”许多人梦寐以求,冯炼却感到很困扰。

“守墓对我而言,就像一件家事,许多的荣誉让我觉得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冯炼说,被众多媒体关注,心挺累的。因为教学工作平时安排得很满,而自己又是个刚入行的新老师,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她怕自己无法兼顾。

但慢慢地,冯炼发现:红军守墓人和教师这两个她担心难以兼顾的身份,发生了奇妙的反应。

以前,冯炼大多数时候是在墓园给参观者讲红军故事,现在她能对学生讲、对同事讲。学生回家后又讲给家长,讲到高一级的学校去,更多的人知道了刘连长,知道了长坪山的红色故事。

“听冯老师讲了长坪山上的故事,我们都对红军烈士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我们也感到很震撼,没有想到冯老师和家人能够留在那里并坚守下去。”中心场小学六(1)班学生蒲俊告诉记者,自己是本地人,却是在学校第一次听说长坪山的红军故事。回家后,他分享给家人,父母后来还带着他去烈士陵园祭奠先烈。

蒋雨芯是中心场小学的一名教师,在学校的一次党课上,她听说了冯炼一家守墓的故事,非常敬佩。最近,她正收集一些长坪山的红色资料图片和冯炼一家日常打理陵园的照片,策划着让学生做一次红色主题的美术创作。

冯炼的男友周恒也是南部人,2019年初,受冯炼的影响,周恒也决定回家乡发展。2020年10月1日,冯炼和周恒在红军墓前举行婚礼,成为新一代的守护者,共同守护不变的家族承诺,继续为英烈坚守。

冯炼成了红色信仰的传承者,影响着身边的人,而这样的影响已不局限在身边。

6月23日,记者在长坪山采访时,碰巧遇到慕名而来的西南石油大学学生,他们将沿着南充的红色足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来之前我们查阅了南充各地的红色资料,并了解到了冯炼老师一家守墓的故事,今天实地扫墓过后更是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作为本地人,除了更加了解自己家乡外,也想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带队学生、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21级软件工程3班李鑫艺说,他们已经联系好社区,准备在7月1日走进社区进行志愿宣讲,把这一次实践中了解到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17年成为教师后,冯炼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20年,她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去年7月,作为基层青年党员,冯炼走进《行走的旗帜信仰的力量》特别节目,把长坪山的故事通过网络平台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听。近些年,冯炼也多次受邀在周边区县党政机关、学校讲述守墓故事。

“每当有红军军属来寻亲,我就是义务的接待员和讲解员,多重身份兼顾的我,忙起来就像个陀螺,但是我不能停下。”冯炼说,她一直想知道,这位客死他乡的红军连长在牺牲时,心里牵挂的方向,“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长坪山的红色故事,是一本活教材,我要将它讲给更多的人听。”冯炼决定回到家乡守墓时是25岁,刘连长牺牲时也是25岁。每一次扫墓,她仿佛能与历史中的这位青年对话。而当她站上讲台,与学生对话,她就像与未来在对话。在冯炼看来,红军守墓人和教师这两个身份,就像给她架起一座桥,连接着历史和未来,通向梦想的方向。

记者手记

教师冯炼  正在长成

这不是我第一次采访冯炼。2018年第一次见到冯炼,她26岁,脸上写满了初为人师的青涩,但也有特别坚定的执著。责任和压力,是她提及最多的词语。

这一次见到冯炼,她30岁。脸上多了一份沉着与成熟,但不变的依然是骨子里的那份笃定。

每次和冯炼交流,我们都会谈到“选择”。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选择,然后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责任和后果。”这是冯炼的答案。

在冯炼常住的教师公寓里,她在不大的客厅里给自己精心布置了一块运动区域:靠墙贴好落地镜,地上铺了瑜伽垫。窗边练字的长桌上,种了一排多肉植物。旁边的栀子花已经开过一轮,还未来得及修剪的残花,依旧散发着清香。

看到这一切,我想起了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在长坪山的生活,依然精彩。

是的,选择回到农村,选择继续守墓,选择成为乡村教师,但不会放弃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还记得2018年离开时,冯炼对我说对一句话:“我更希望大家以老师的身份认识我。”

这次在南部县采访期间,提起冯炼,很多人自然而然的称呼是:冯炼老师。

“超级有耐心,对我们很好。”“工作认真,肯干,肯钻研。”“特别有爱,特别负责。”……这些都是学生、同事、家长脱口而出的评价。工作第三年,便获得教育质量一等奖,随后每年都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

3年多过去,我看到冯炼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教师冯炼,正在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