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期(总第302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当“生成”悄然而至
■何春奎
《教育导报》2017年第3期(总第3020期) 导报三版

执教一堂公开课,教学篇目是文言文《陈涉世家》。通过学生与我的通力合作,眼看大功告成之际,班上的小书呆子发言了:“老师,我觉得书上的一个注释有问题。”话音未落,全班哑然,我一下子脸红耳燥起来,可看到教室后排正襟危坐的听课教师,竟出奇地冷静下来。“那你说说,我们共同来探讨。”“我不同意书上对‘苟富贵,无相忘’的解释,书上注释是‘如果今后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觉得应该这样翻译: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的。”

我趁热打铁,将问题抛还课堂:“同学们,这样理解行吗?与课文中比较,哪一种理解更好些?”教室里响起激烈的争论声。有学生说,“相”是互相之意,书上注释是对的;有学生不赞同,认为“相”还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动作”的意思,“无相忘”应该是“我不会忘记你的”;有人拿出词典举证,相对、相得益彰是“互相”之意,但相信、好言相劝则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动作”。

在学生交流中,我迅速思忖:学生从单字的层面去理解,显得单薄且不具有说服力,如果就此打住,这“意外”就真成为意外了。于是,我适时引导:陈胜不满生存现状,想改变贫贱的命运,但不一定要冒着危险去起义,你有没有理由来证实你的观点?我把目光投向小书呆子,他显然胸有成竹,说道:从第一段在文中作用来看,是介绍陈胜组织起义的思想基础。而他说这句话前,“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他当时一定在想“我不能就这样等死,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其他学生也很快找出有力证据:从第二段“等死,死国可乎”,第三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如果照书上理解,与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慨叹,展现高远志向的陈胜是不相称的。还有学生从课文另一处注释“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来看,司马迁本意是要塑造一个敢想敢做、敢为有为的大丈夫形象。

学生结合所学来解释,学以致用,让课堂又焕发了活力。在这悄然而至的意外生成中,我更加冷静地思考,字词理解很多时候要深入上下文语境中,这也是文言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之一。于是,我顺势重温了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快,我在之前预设过的场景出现了。还是小书呆子发言:“一开始我只是觉得注释不顺文,现在我发现了原因,陈胜说完这句话后,佣者便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这里佣者的回答显然是针对陈胜个人而言的。‘若’是你的意思,即陈胜。这里确实应该理解为“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的。”

问题解决,而下课铃声已经响过了好几分钟,教室内众人却浑然不觉。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充县义和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