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4期(总第302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造就名师 功德无量
读《走向名师——中小学名师的培养研究》
■查有梁
《教育导报》2017年第4期(总第3021期) 导报四版

各地蓬蓬勃勃的名师培养工程,引发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名师是培养出来的吗?

有的回答:名师是教育实践中涌现出来,大家认同,才得到的名师称号,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是,怎样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度”呢?难道,没有一个培养过程吗?

有的回答:受到学生、家长一致称赞,在教育界知名度高自然就是名师了,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是,怎样才能得到正面的知名度”呢?难道,没有一个培养过程吗?

有的回答: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广泛传播的教育著作,网上“点击率”高,就是名师,能够培养吗?但是,怎样才能得到长期的“影响力”呢?难道,没有一个培养过程吗?

仔细想一想,上述三条“质疑”,也有一定道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如果对教师放任自流,也可能出现极少数名师吧!难道仅仅通过培养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名师吗?显然不是!

教师本人“认真学习,自主发展”,这是成为名师的内在根据,称为“自组织”;国家开展“名师工程”,“激励学习,科学培养”这是成为名师的外在条件,称为“他组织”。此两者缺一不可。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成为“名师”的基本条件。一个人,生下来就知道他是名师吗?一个人即使先天素质好,没有教育培养,后天素质自然而然就能够成为名师吗?显然不是!

任何人都要经历“他组织”和“自组织”结合,通过受教育长达数十年的过程,才能“成人、成才、成功”,都有一个培养过程,名师更不例外。名师不是“自称”的,而是大家广泛认同;名师不是短暂“炒作”的,而是有长期影响;名师不是追求功利”,而是名副其实有“奉献”、有“创新”。

许泽能先生所著《走向名师——中小学名师的培养研究》一书,将“名师”界定为:“著名的教师”,具有“知名度、认同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名师是比一般优秀教师更加卓越、更加有影响力的教师。这个界定简单而明确。

《走向名师》一书以扎实的行动研究得出结论:培养可以促进名师成长,但名师培养名师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培养在名师成长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在于,名师是个体自主发展与组织机构等培养相结合造就的。其中,培养是名师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通过培养,一方面可以推动优秀教师加速成长卓越发展为名师,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普通教师大量地成长为名师,产生名师培养的“规模效应”。

岷江之水是可以灌溉川西平原的,但是,只有在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才能驯服岷江水,才能灌溉1000多万亩田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成都,产生了极大的“规模效应”。“名师工程”也是这样,通过“他组织与自组织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名师,功德无量。

中国各地把实施“名师工程”作为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平台。《走向名师》一书直面当前名师培养的问题,提出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培养思路,在乐山市进行多年实践后,又提升式地进行调查反思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的实证策略。

通过培训,走向名师,是最终目的吗?显然也不是。培养名师,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本质——育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学生。

《走向名师——中小学名师的培养研究》是一本理论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的一项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