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期(总第302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
《教育导报》2017年第5期(总第3022期) 导报三版
从1978年开始,成都七中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教育研讨会,这是成都七中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上一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展望和规划,还是面向全国、全省同行的分享交流。日前,成都七中迎来了该校第38届教育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以“核心素养与名校使命”为题,就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展开深入研讨。百年名校面对核心素养有着怎样的思考?本报记者撷取了研讨会的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校长思考

易国栋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观的转型

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观的转型,而不是对教育的颠覆重来。

“脱离教师的任何改革举措必将轰轰烈烈地失败。”易国栋说,培育核心素养,学校的行政推动靠校长。校长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校长不仅要做务实的管理者,还要做学校未来的设计者。培育核心素养,落实则靠教师。学校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培育核心素养,载体是什么?在易国栋看来,载体是课程和课堂。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中孕育,在课堂中生长。离开核心知识谈不上核心素养。在课程和课堂中细化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让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

“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后的达成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易国栋介绍,成都七中定义优秀学生的标准,要素是:品德、习惯、思维、思想、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等。而为了培育这样的优秀学生,成都七中将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开设生涯规划、国际理解、积极心理学、 STEAM等新课程;全面推进艺术、体育、技术学科的模块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大学、学生、家长、校友、社会),优化校本课程。建构以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并重的课程和课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成都七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明确的具体要求:选读学校推荐的30本名著、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做一次学生干部、策划一次班会、完成一次演讲、参加一次英语诵读比赛、做一次微报告、完成两个学校推荐的校本实验、学习两门选修课、掌握外事礼仪和理财常识、完成两次社会实践、学会排球和游泳、爱好一门艺术。

“七中要做领跑者,不做跟风者。”易国栋说,世界著名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成都七中的核心发展力带来挑战。而他理解的世界著名中学是指那些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教师群体,能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以及质量保障体系,著名校友人士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中学。

成都七中希望通过提升学校的办学境界和师生的目标愿景,以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精神发展力,建设积极心理教育中心,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的卓越高中。

(本报记者 倪秀)

毛道生

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道”

“教育,需要追问和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成都七中副校长毛道生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对人才素养的内容和结构的探寻是与国家价值、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密切相关的,世界各国都提出了自己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答案不一。

教育是一个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过程,两者兼顾才能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每一个要点都在每一节课、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教育活动中或明或暗、或强或若地存在,都有具体的载体和实效的做法,并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会成为空洞无物、不接地气的概念。

毛道生认为,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教育改革需要凝聚所有教育人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教师,培育核心素养的最佳落脚点是在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强化培育核心素养的意识,把人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传递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从而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转变。其次,优化教学方式,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培育点,注重教学对话与生成,促进学生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育。第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运用云技术、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

的过程化管理和个性化指导,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评价,在教育学领域历来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是人文学科的学术之殇。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教育理论研究者立即给出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诸如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是否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差异等等问题,似乎操之过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更不意味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去评价。

在毛道生看来,某种程度上讲, PISA测试的数学、阅读、科学、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四个领域,其提出的本身就暗藏着一个前提,这四大素养就是“核心素养”,类似PISA测试,应该是以后对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的方向。

现阶段,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师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你是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还是更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名次?你对教学的研究和高考的研究,是依据考试大纲,还是依据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你是否关注和研究大学自主招生方式和高考录取方式的变革?

“核心素养培育是教育理念,是教育的‘道’,而非‘术’。”毛道生介绍,成都七中作为名校,素来以引领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为使命,“三体教育”思想、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网校等都卓有成效。七中人在传承“启迪有方,治学严谨”教育传统的同时,以“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价值追求为动力,主动展开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研究,努力寻求“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实现。

(本报记者 倪秀)

 

学生释惑

研讨会上,还举行了第六届墨池论坛,师生们就“知识与素养”展开探讨,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

——据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关键在于缺少梦想,他们就像“短期的功利主义”者。那么在高中,我们如何为自己的梦想埋下种子,这也是一种素养。

——对知识定义的狭隘,忽略了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价值观就不对,对梦想的评价,教育评价机制太单一。那么素养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让我们每一个学生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我们拒绝千篇一律,每个人具备不同的知识和素养,才能让社会这个大轮子转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是太强调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家庭和学生自己。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多做一些事情,去提升自己的素养。

——核心素养就是要我们全面发展。我所理解的素养分为思想道德素养和学科素养,我们每天学习生活的细节,都在显示着个人素养的高度。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说明下学上达、文质彬彬才是知识与素养的最好结合。

(本报记者 倪秀/整理)

 

教师论道

■本报记者 倪秀 胡敏 何元凯 何文鑫/整理

语文

“语言”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而从行为要点进行概括则包含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

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思考也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除了装入

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读书、写作,这是语文学科本质性的行为表现。

读书与写作是必须坚持的语文学习之道。读写的过程除了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只有借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分论坛上,有老师建议,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比如诗歌朗诵大赛、新诗创作大赛、话剧表演等形式。

英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

目前制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学习内容以词汇、语法知识为主线、技能训练单一,存在知识碎片化、缺乏语境、忽略主题,语篇意识不强、思维发展薄弱等问题;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注重知识点训练与记忆,缺乏给予真实语言运用的语言实践;教学方式容易模式化、表层化、碎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呈现贴标签的状态。

培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从这三个因素入手突破。学习内容要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式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教学方式则应该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

美术

美术是最能够激发人的潜在创造力的学科,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好载体。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各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应以主题情境来进行统整。

芬兰学校广泛采用的现象教学法值得借鉴。现象教学是一种基于社会生活现象的教学,重在学生对实际生活和

学科知识的运用、体验、感悟、思考、发现、创新。艺术源于生活,美术学科教学应该探索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成都七中设置了素描、版画、书法、彩铅画等多个模块课,学生选择前,由每位模块课老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画种特点,所需工具材料及欣赏部分优秀作品。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美术课的各个模块,消除自主选课的盲目性。美术模块教学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充分的可能,通过深入的、相对专业的学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

历史

历史学科的考察从知识基础、学科能力、历史素养,到现在更突出核心素养,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在备课、上课中不要仅仅局限于一种教材,要对比分析,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历史教师还需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有历史标准,根据大纲新变化,加大中国史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从社会热点中探寻历史背景,彰显历史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涉及责任担当能力,历史学科如何做?分论坛上,老师们以国家认同为例进行了解读和探索。在学校层面可以依托学校成熟的德育体系,如国防教育、手抄报、成人礼等;老师则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育契机,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系列班团活动,探索“学科+”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