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期(总第302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画出迈向卓越的“路线图”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探索“学习单”教学
■本报记者 胡敏 文/图
《教育导报》2017年第6期(总第3023期) 导报三版
学习单,又称导学案、导学稿,曾风靡半个中国,近几年却在各大研讨会上销声匿迹。日前,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第五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该校将“聚焦学习单打造理想课堂”作为主题,让学习单有了一次华丽转身。

这所著名教育专家、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办公室主任李镇西密切关注的“成都最早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为何选择“学习单”作为提升学校品质的突破口?学习单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又该如何找准定位?

课堂有趣、有效,普通生源也有高阶思维

“我发现啦!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在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老师钟明秀的课上,学生们讨论父亲、母亲和孩子奇思的共同休息日,他们很快找到了规律。那么奇思的休息日有什么规律呢?”钟明秀抛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们一看再也不是倍数的关系了,思考片刻,有学生发现可以用“+7”的关系表示。

一堂三年级的数学课,学生们在找共同休息日、孩子和爸爸跨梯子、公交车发车等有趣的数学问题中找规律,实现了数学思维的归纳、运用、迁移。

当天,河北邢台思源学校和四川省金堂县的老师们也带来了学习单教学的示范课,学生们始终充满热情,在形式丰富的独学、对学、群学中感受头脑风暴带来的乐趣,讨论时一张张表情生动的脸给观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实际上,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生源非常特殊,学生几乎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失地农民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缺乏关照,孩子在家的学习父母无法监控,同时,这批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如何指导孩子主动预习,引导孩子主动参与课堂,学校找到了学习单这个载体,而经过几年的探索,学习单教学让学生思维品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越是学习自主性不强、家庭教育力量较弱的孩子,越需要学习单教学培养高阶思维。”成都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员张碧荣认为,近几年,他正在从事学习单教学研究,他认为,学习单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加强,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会表达、会倾听、思维会发散。

从课堂学生的参与面来说,张碧荣也认为学习单教学有其必要性。大部分老师都认同课堂以对话为中心,实际上,以对话为中心的课堂,往往是优秀学生给思路和方法,中等生和潜能生丧失思考问题的机会,只能跟着理解和记忆。如果课堂以任务为中心,老师把握得好的话,能够让每个学生跟着自己的进度学,尝试独立预习、探索、归纳、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单、导学案就相当于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本身不是知识,也不能取代复习题,学生拿着这张图就知道学习的路径在哪里。”李镇西说,最好的教学就是研究并引导学生去学,而学习单就是变教师怎么教为学生怎么学的工具。

找准“问题”,学习单超越“初级阶段”

河北邢台思源学校在导学案教学研究中小有名气,校长张海晨就是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研究专家。他发现,一些学校觉得导学案不好用,原因在于他们陷入一些误区,在设计中,导学案容易出现教材化、教案化、习题化、层次单一化、封闭化这五大问题,而使用中,也常常出现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重导学案使用,轻教材使用;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化评价等问题。

“学什么比怎么学重要,问题即答案,找到一个好问题胜过千百个好答案。”张海晨强调导学案设计时,问题设计往往是成败的关键。问题是否开放,是否有效,直接决定学生有没有困惑,有没有生成。如果学生的回答单一、乏味,有时不是学生思维品质太低,而是问题没有摆脱“填空式”思维。

张海晨有一个“妙招”,注意问题与课堂线索的联系,老师不能陷入“碎片化”教学和简单的问答,低效问题不利于整合思维。

“在一个大长方形上裁剪一个小长方形,周长有变化吗?”金堂县老师陈晓微课堂上提的这个问题,被张碧荣认为是用学习单引领学生思维的范例。“问题提得开放,有学生从边缘切割,有学生从中间切割,并引发争论,周长只是外围,还是包括中间的空洞?”张碧荣说,这种求异思维、质疑思维非常重要。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维度划分,理解、记忆、运用属于思维的基础阶段,而分析、评价、创造才是高阶思维的状态。老师能够把控这些问题,就不再处于运用学习单的“初级阶段”,而是给学习单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品质“升级”。

师生共成长,学习单引领教育新境界

学习单在很多地方“不受待见”,出现“课堂沉寂”的现象,张碧荣认为与使用的方法不当有关。学习单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当成任务,学生做,老师分析总结这样流程化的东西,而是随着教学展开,自然而然地将某一个部分的思维外显出来,是在师生之间思维流淌的过程中适时介入。

有老师疑惑,学习单对于自然学科来说有优势,对于人文学科来说会不会是一种束缚,限制老师思维?李镇西曾上过一堂用学习单教学的示范课,他发现既有学习单,又有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吸引力是做得到的,但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高。学习单是一个框架,如何运用,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力。

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校长谢华说,学校找到学习单教学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突破口,除了考虑学校生源实际之外,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第一重境界中明确提到,应该列出知识清单,“学习单”的概念由此而来。谢华表示,随着学习单教学的深入,发现知识的魅力,链接知识与生活、社会,生命也会融入其中。

在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学习单是集体智慧凝结的“起跑线”,抬高了老师们成长的起点,在创新学习单使用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断突破和成长,达到理想教育的新境界。

后记

徜徉在新教育的幸福花园

几年前,记者曾在一个大型研讨会上听了一堂并不出彩的导学案课,恰如张碧荣老师形容的“课堂死寂”,教学环节痕迹明显,学生不是在题单上做题,就是听老师评讲。近3年各大研讨会上,导学案似乎消失了,再次相遇更多的是惊喜。课堂上几乎没有学习单、导学案的痕迹,孩子们有独学、对学、群学,有展示,有学生演示、归纳、质疑、评价的不同声音,课堂生机勃勃,抓拍到的表情也生动有趣。

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背后的努力不容小觑。依托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平台,校长谢华集结了包括已在学习单研究上有所建树的成都市教科院、河北邢台思源学校的专家,将学习单教学由最初的“山寨版”打造成了专业级“正版”。而学校参与新教育实验的10位种子教师也在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新教育提倡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实现?李镇西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成就感。而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仍然在于教师,教师如果素质高,他的每句话都能将孩子的兴趣、思维点燃,他的预见性、自己的研究,能帮助他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甚至不需要教参,一本教材就把课上好,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头脑中装着,不管怎么课改,他的课都是好的。

而新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个框架,一个范式,而是开放的理念。在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学习单教学是新教育的一种探索,而在其他学校还可以有新的方式,关键是秉持什么理念,是一群什么样的老师在探索。新教育实验自提出以来,在我省各地得到老师们的追捧,许多老师在没有行政压力的情况下,以个人名义都能踊跃参与,或许其魅力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