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期(总第302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师职称评聘“配额制”该改改了
本报记者 刘磊
“两会”聚焦《教育导报》2017年第7期(总第3024期) 导报一版

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教育界别小组讨论间隙,省政协委员、马尔康中学督察室主任叶志福与记者聊起基层教师评职称问题:“现在评职称,普遍采取的是‘配额制’,就是根据学校的编制数量核定相应的职称岗位数量,导致很多早已达到标准的老师因名额有限,不得不苦苦等待。”

他介绍,以马尔康中学为例,全校目前147名教师,高级教师48人,而达到评聘高级条件的教师还有37人,达到评聘中级条件的教师31人,“他们大多都是勤勤恳恳、也很优秀的教师,却迟迟评不上职称,待遇也无法提升,挫伤了有的教师的积极性。”

“‘配额制’的职称评聘办法真的该改改了!”他呼吁,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对教师通用的“岗位管理”办法,只要达到相应的标准,教师都应该评聘到对应职级的岗位,并与薪资挂钩。

对此,省政协委员、绵阳市南山中学招生办主任蒋增友建议,教师职称名额的分配不能“一刀切”。“比如,针对一些家长和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名额可以有所倾斜,因为优质学校所集聚的名优教师也多,对中高级职称岗位的需求也大。”他说。

蒋增友呼吁淡化对中小学校教师评职称论文要求。“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三番五次下文要求不能唯学历、唯论文,但在基层实际操作上却往往落不到实处,基层教师教书育人最看重的就应该是师德师风和教学业绩,而不是在什么级别刊物上发了多少论文。”

省政协委员、宜宾市三中行知中学校长陈永红主张评聘分开,只要教师达到标准,评上了中级、高级职称,但聘不聘由学校说了算。她说,有的教师可能资历很老,评上了高级职称,但教育理念陈旧,课堂教学不受学生喜欢,学校也可以不聘你。

她建议,要大胆实行教师退出机制,实行“能者上,庸者退”,把技能水平低下、师德败坏的老师清理出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