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期(总第302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艺术伴随美好时光
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组建蓓蕾民乐团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7年第8期(总第3025期) 导报二版

二胡队员吴林静沉浸在乐曲中,似乎没有察觉母亲坐在后面等自己。和她一样,还有很多名小队员在忘我地练习。他们是备受赞誉的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蓓蕾民乐团的成员。从最初的草台班子,到如今成为学校亮丽的名片,蓓蕾民乐团的成长展现了通川七小在探索小学民乐教育的道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

因陋就简搭起“草台班子”

“学校一直传承着一个信念:艺术修养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和获取幸福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达州市通川七小校长冯正东翻出多年来精心保存的相册和记录,向记者讲述“蓓蕾民乐团”的故事。

早在1985年,通川七小从开发智力、培养特长、丰富儿童课余生活、传承民族文化出发,率先办起琵琶、笛子、二胡民乐培训班。

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硬件条件跟不上,师资也十分缺乏,怎么办?一个个问题摆在当时的校领导面前。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迎着困难也要上。”堆放杂物的旧平房腾了出来,变作民乐训练班的活动室;原有的破旧乐器取了出来,当作民乐团的乐器;琴筒坏了,用马粪纸垫起来凑合着用;琴码没了,用铅笔头替代将就着使;辅导老师缺少,就向当地的四川文理学院、乐团等多方诚挚约请。

在大家齐心努力下,一支有着二十余人的少儿民乐训练队成立了。少儿民乐训练队成立后,坚持进行每周一至两次培训和排练。郑明玉、蒋绍金等一批热心民乐事业的老师不计报酬,倾心付出。老师们教得精心,学生学得专心。一年年过去,乐团逐渐成长起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怀着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艺术教育的憧憬,老师们将这个乐团取名为“蓓蕾民乐团”。

乐团发展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之路

此后,蓓蕾民乐团逐渐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冯正东介绍,学校确定一名副校长主持和领导民乐工作,并指派两名有水平、有经验的音乐老师负责管理教学活动;专门制定了值班老师和辅导老师职责、训练安排、演出活动、获奖表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并不宽裕的经费中,千方百计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保证乐器配套。

民乐团根据学生特长和特点,组建了7个器乐班,包括二胡、琵琶、扬琴、古筝、大提琴、打击乐等。通过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外资源利用,乐团辅导老师由原来的2人发展到9人,建立了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民乐团采取大块时间集中练、小块时间见缝插针分散练的方式,做到排练、上课两不误。孩子们从训练中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今,孩子们都以成为一名蓓蕾民乐团成员而骄傲。乐团成员从起初的20余人发展到100余人,乐团成员大多经过四川省音协音乐考级,六级以上者50%,通过最高级别十级的也不乏其人。

在此基础上,通川七小在艺术教育方面形成了以“通文广艺、七彩人生”为理念的“223”艺术教育模式。2个阵地,即课堂内,老师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教学修养对孩子进行浸润、熏陶;课堂外,以社团为依托,进行更专业的训练,让孩子们有机会提高艺术修养。2种资源,即校内教师资源和社会艺术教育名师、志愿者。3个平台,即搭建班级艺术成果汇报、学校艺术周活动、各级各类赛事、演出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用艺术展演自己的人生。

收获家长认可和学生的素质提升

在四川省第二、三、五、六、七届中小学艺术节上,器乐组一等奖均被通川七小的蓓蕾民乐团获取。各级各项汇演和比赛中的优异成绩,使蓓蕾民乐团成为通川七小一张闪亮的名片。学校也被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老师们认为,相较于获取的奖项与称号,蓓蕾民乐团最大的收获是家长的认可支持和孩子们的快乐与素质提升。

“现在,家长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注意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乐团活动,另一方面对乐团工作给予极大的关心。”冯正东说。

每当乐团有外出表演时,家长只要有空,总是来帮忙抬乐器、照顾学生。民乐团十分注意与家长的联系,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家长座谈会、学员汇报会等,以形成教育合力。乐团还通过举办民乐音乐会、演出等,让一年级的新生和家长从踏进校园之初,就感受到学校民乐教育的浓浓氛围。

二胡队员吴林静的家长说:“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孩子的性格由浮躁变得沉着,整个人越来越有气质、有自信。培养起来的艺术特长让她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她将来走不走专业道路无所谓,重要的是,音乐的无穷魔力将丰富她一生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