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期(总第302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学生“双创”需要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倪秀
《教育导报》2017年第9期(总第3026期) 导报一版

1月15日,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红平代表民建四川省委发言,提出关于防范“双创”中潜在风险的政策建议。

他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省“双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省各类孵化器达565家,孵化面积80余万平方米;建立了202个大学生创业园区,提供就业岗位1 .53万个,促进1 .3万余名大学生创业;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 .3万家,同比增长超过45%。

“政府动员、社会参与的‘双创’建设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存在资源分散、政策协调力度不强、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问题。”史红平谈到,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双创”主体融资、布局等潜在风险,影响“双创”进一步推进,妨碍“双创红利”充分释放。

省政协委员、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刘端芬对此赞同。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失败率相当高,成功率只有5%左右。一些大学生拿着资金后,很随性、很盲目地干,资金利用率很低,没有专业指导论证。她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双创”工作的基础调研和论证。

“创新创业不是孤立的建立孵化器,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应该充分融入。”省政协委员、绵阳师范学院副院长阮期平认为,现在孵化器模式很多,要充分利用高校项目、技术、人才等优势,以高校为中心建孵化园。

“我觉得最应该的是厘清概念。”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德功认为,对大学来说,“双创”是指双创教育,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双创基本素质,而不仅仅是创业。马德功同样认为,目前,高校“双创”存在外部环境的制约,“需要外部环境给大学生创业者一个有效的避险机制。”

为降低“双创”风险,提高大学生“双创”成功率。委员们建议,完善专业指导机制,积极搭建“双创”专业导师信息资源与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满足省内不同区域、不同“双创”主体平等共享导师专业指导服务,提高政府部门服务“双创”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同时,委员们呼吁针对“双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行业风险,继续加大财政税收对“双创”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抓住我省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契机,适当延长“双创”主体的免税减税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