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期(总第302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主问题并非粗问题
■唐运东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期(总第3027期) 导报三版

部分老师误以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不厌其烦地追问、碎问、反问,一篇完整的课文被若干细碎的问题撕扯成碎片。基于此,作为牵引、凝聚和支撑教学流程的主问题便应运而生。

一位教师为《春》中“春花图”一段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学生品析、阐释本段文字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个粗放型的主问题能否有效切开解读文段的口子尚不得而知,但问题措词已让中下层次学习水平学生找不到入手处。“品析”和“阐释”语言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品析”和“阐释”才算到位、有效?对“品析”和“阐释”这两个词语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语言表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有些学生还不得而知。

如果主问题问得学生一头雾水,老师还得将主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最终又回到了“碎问”上。主问题不是粗问题,而是抓住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形成的主干问题,具有吸引学生全面深入阅读的牵引力、维持较长时间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引领师生积极互动和教学相长的凝聚力。

首先,要以人为本,拉开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社戏》一文归纳人物性格时,不妨这样设问:双喜、桂生、阿发,你愿意跟谁做朋友?因为把学生纳入问语,正面、直接与文中人物对话,会增进答问的主动性和亲近感,学生一方面联系课文,一方面联系自己,回答更全面、更生动。

其次,抓大不放小,于细微处见精神。主问题不一定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特点等设问,有时候,不妨勾连细节、配角等,享受“见微知著”的微妙体验。比如《变色龙》,不少老师会提纲挈领地设问: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为什么出尔反尔,自相矛盾?这个问题抓主角,放配角,容易误导学生,只有奥楚蔑洛夫这类人才是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实际上,当时整个社会都这样。设计主问题将配角勾连进去,更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说强烈的讽刺性。

第三,循序渐进,全面深入走进文本。一个主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有梯度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紧密相连,就像中心论点统辖的几个分论点,引导学生全面、深入走进文本。比如《烟台的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海当作朋友,但不刷新对朋友外延的认识,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先后设计几个问题: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好朋友只是同龄人或同辈人吗?只有人才能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吗?烟台人怎样与烟台海成为好朋友的?4个子问题形成问题链,牵引学生不断加深对朋友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善待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

第四,变课题为问题。课题是课文的眼睛,紧紧抓住课文题目,并以此为依托,发展成一个高度凝练和概括的主问题,就能有效引导学生精准把握课文思路。比如《打开大自然的课本》,不妨这样设问:大自然是一本绿皮书,要打开这本书是不是像我这样打开的?(老师模拟翻书、看书的动作),学生马上反驳:打开大自然这本书是用眼看,欣赏自然风景。另一个学生补充道:不仅仅是看,还可用耳听,聆听鸟语虫鸣。又一个学生抢白:还可以用鼻闻,闻闻花香等。根据学生逐一完善的回答,老师小结:打开大自然这本书,就是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到大自然里学习知识和本领。这一主问题对教学探究活动形成了一个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