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期(总第302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坚强抵御生命的寒流
——读《回望》
■胡艳丽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期(总第3028期) 导报四版

人总会记住生命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东西,比如九死一生的经历、曾经遭遇的心酸委屈,以及生死不渝的爱情等,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我们又是善忘的,在历史的语焉不详中,多少惊心动魄,多少家国大义,多少负重前行,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掩埋,直至永远遗忘。

当金宇澄带着满满的家族记忆,将那些已然薄脆发黄的信件、日记,以及母亲近90岁高龄时点点滴滴的絮念,还有父母的青春光影,化成一本生命《回望》之书时,其实他揭开的是一个民族的隐秘记忆,其中有理想、有坚强,有痛苦之中不灭的梦想火焰,也有心酸与悲凉。民间的记忆犹如手电筒里射出的光亮,照向终年见不到光的时光洞穴,此时,再不打捞那些曾经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故事,它们真的就要随时光风化了。

全书从头到尾贯穿着中国人素有的“隐忍坚强”的特性,金宇澄父亲所书的信件、日记是隐忍、克制的,父亲一生哪怕是在亲人面前,也没有一句对加诸其身的不公待遇的抱怨,更不见愤怒,到了晚年更是少言寡语,坚强是他唯一的选择。

父亲曾是上海“沦陷”期的中共情报人员,因“日共”某组织在东京暴露,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在此期间,他小心编织故事,保护上级,保护组织,生死悬于一线,在狱中积下一身的疾病,一直到晚年仍隐隐作痛。从他的旧时信件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这位谍报英雄的虎胆,以及一颗从不认输、不低头的雄心,“如果我的武器是长矛的刺,那么刺呵,你就更尖锐和锋利些,如果我的个性是老姜,那么你更辣些,姜辣之至老弥烈。”

母亲晚年回忆旧事,仍旧透着知识女性的温婉与智慧,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人人都对我关上了大门,为了家庭和孩子,多给自己勇气,否则怎么生活下去!坚强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她一点一点的回忆中,往事徐徐展开,有时明明是亲人生死难测的大悲,可在她口中只有几个浅淡的句子;明明是命运的不公折磨,可她也没有一句怨恨;书房中锦心绣口的人,在时代的裹挟下,照样扛起了生活的疾风骤雨。纤纤十指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耕种下了寸寸韶华,一颗柔软的心也渐渐有了一层硬壳。

本书采用复调书写的方式,第一章是金宇澄以儿子的视角,去回忆父亲母亲,记忆的光影交叠,时而有些小差错,在后面父亲的日记、母亲的口述实录中会慢慢找到正确的对照。父亲的记忆,主要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呈现,父亲经历世事几翻风云变幻,早已不爱言语,要想再现当年往事,只能慢慢爬梳这些过往的佐证材料;母亲的记忆以口述实录的方式呈现,父母表面看似性格截然不同,父亲刚毅内敛,母亲温和优雅,而在时代的磨砺中,母亲日渐外柔内刚。她的这份坚强、担当与勇气,其实并不亚于父亲。三重记忆交织,三人的视角变幻,行将枯萎的往事,又显现出了立体的棱角。

当过往无法成为历史,往事也就成了尘埃,就像人的生命那样,随风而逝是必然的命运。读金宇澄的生命回望之书,读历史缝隙中那些最真实的人的声音,在平淡、平静的文字之下,我仿若听到了那些英雄的声声呐喊,以及旁逸里偶尔发出的几声令人心碎的叹息。子承父风的金宇澄在书中也依然是理性温和的,正因不见其怒,难感其哀,正因其情感隐于文字之下,其书才显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