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期(总第302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舒婷的美食地图
——读《自在人生浅淡写》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期(总第3028期) 导报四版

张爱玲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

我驱车往市区走了几条街,特意去买某杂志的年货特刊,儿子说:“妈妈,你怎么什么都是吃?”原来,这30多年,我的审美水平和相府老太太保持了高度一致。

我本来以为我会在书里找到舒婷是如何谈人生的,但我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些食物的印记上,读着读着,似乎还有些垂涎三尺。

舒婷祖籍泉州,“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凉茶摊,扁食摊,碧绿的盐水桃儿,浇了红糖浆的热豆花三分钱一碗。”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泉州的美食“牛肉羹、烧肉粽、元宵丸”,还有“年迈的二伯婆亲自下厨给我做了家传的炒米粉”,依然荡漾在舒婷的记忆深处。

小时候作者随父亲客居在漳州,“路口是一株极肥绿、极粗壮,极慈祥的老果树。”“外婆把他叫做黄弹。”后来才知道这种有黄色果皮,“透明多汁的瓤,嫩绿的核”原来叫黄皮果。但作者最想念的是在台风天,等风雨过后能和邻居的孩子挎着小篮子捡被风雨打下来的果实。这样快乐的儿时记忆“早已超过了吃的想望”。

多年之后已回到厦门的舒婷,无比想念“漳州黄果树上的风,怎样教叶子都学会了一种泥土味的乡音”,还有漳州的“份面”,虽然被妈妈总说“脏,不文明,卖卷面的手不洗,街上的灰尘多,炸五香是昨天剩的,前天馊的”。这是怎样一种直把他乡当故乡的乡愁啊!

而舒婷最难忘的知青岁月,下乡插队来到了客家山寨。整个知青岁月是辛苦的,油荤少见,但是农家的菜就是长得好。最好的是芥菜,“肥绿且时间长,剥了又长,长了又剥”,不仅鲜吃,晒干了吃,有大半年的光景,充当这饭桌上的主菜。还有就是茄子,切成两半,“挖一勺猪油干煎,一边用锅铲把它压扁,慢慢煨得绵烂。”我似乎从书里闻到了不输于《红楼梦》里“茄鲞”的味道。而最好吃的菜竟是大萝卜,“不知为什么俗萝卜经我房东大锅一炒一熬一焖,俱成绝品。”

虽然知青岁月并不轻松,参加秋收也并不如意,但所幸那些朴实的贫下中农却给作者带来了家人一般的温暖。那个为舒婷在碗底压着一段煎得焦黄的咸带鱼或卧着荷包蛋的婆婆,仅仅因为我的嘴馋,用家里准备过年的咸带鱼向邻居换来鲜糯米,做了“一锅满满都是拌了猪油,虾皮和葱花的大冬糯米饭”,香得舒婷馋虫乱窜。这个和舒婷毫无血缘关系的婆婆,给初涉人世的她最朴实的爱。

所有的美食都是乡愁,都是人情,都是一个个故事,这并不是一本美食书。可是,所有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这张美食地图,带领着我走向了作者的情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