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2期(总第302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细娃校长”破冰
——记达州市通川区东岳乡中心校校长张燚
■本报记者何元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17年第12期(总第3029期) 导报四版

“这个学校的情况,你可能也有所了解,你尽力吧。”2013年1月,32岁的张燚被达州市通川区教育局任命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东岳乡中心校校长,上级领导给他打了“预防针”,还用了激将法。“当时东岳中心校综合考评在全区确实长期殿后,但我就想,不管有什么困难,只要肯下功夫,总是有办法的嘛。”张燚暗下决心,要让大家对东岳乡中心校刮目相看。

“细娃校长”被泼冷水

张燚个子不高,瘦瘦的,牛仔裤配一件运动上衣,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和一群初中生站在一起,不注意的话只怕还区分不出来。教师王超回忆,第一次见到张燚,没看出“校长样子”。当时,学校的老师们听说新来的校长才32岁,都对他抱着怀疑的态度。“细娃校长”的绰号被安到了张燚头上。“细娃”是川东一带常用的方言词汇,表示小孩儿、小弟的意思。

“来到学校,我算是直观体会到了上级对学校和我的保守期望。”上任第一天,张燚就遭遇了一盆凉水。到校后,张燚和全校教师开了个见面会,当时的场面让他始料未及。会上,多名教师坐在一处旁若无人地“吞云吐雾”;几名的年长教师兴致勃勃地交流着退休计划;更尴尬的是,还有女教师在会议室专心致志地织毛衣、刺十字绣。

之后的观察中,张燚发现老师们对这种松散的工作状态已经习以为常。没有课的情况下,一些老师往往上午10点才到校,下午两三点就离校了。教师工作懈怠竟如此严重,什么原因造成如此不良积习?张燚急于寻找“病症”,但是与老师们的直接交流却并不理想。“或许是对现状的麻木,或许是对改变前景的怀疑,许多老师似乎心灰意懒,不愿花这份心思。”张燚分析道。

怎样打开局面?张燚想到召集退休教师开座谈会。“这算是一张感情牌,老师们对这些前辈是尊敬的,前辈们对学校和师生也是有关爱之情的。”搜集到联系方式或地址后,张燚挨个邀请,很快组织起座谈会。

“老师们都是怀着理想走上这个岗位的,之所以能调走的都不愿留下、留着的心灰意懒,最重要的就是管理不当,人心涣散。”退休教师吉怀明的话直刺痛点。在老前辈的带动下,老师们开始敞开心扉,直言不讳。老师们抱怨最多的是上下沟通严重缺乏,学校管理专制之风严重:一些领导在其位不谋其政,干群关系不理想,班子内部不团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们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责任心越来越淡漠,工作动力逐渐丧失,教学质量跟着降低,学校的口碑也越来越差。

有教师坦言,自己已经失去教育激情,可以说只是将其作为一份谋生的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燚这才了解到,学校的消极风气已积雪成冰。

用真诚和行动融化坚冰

“风雨同耕,苦乐同行。”向老师们表明自己的态度后,张燚用实际行动开始了他的“破冰行动”。

“咱们的‘细娃校长’够细心,够贴心。”张燚办公桌上的日历标注了所有老师的生日,每一位老师的生日,他都要用心编写一段问候送给老师。

串门找老师拉家常也成为了张燚的日常。“要说次数我都记不得啦,反正以前校长串我们的门5年还没‘细娃校长’一学期多。”在东岳乡中心校任教20多年的王超言语中满是感动。

张燚还对学校领导层提出一个要求,每位学校领导每星期至少听一堂教师的课,与学科老师共同进行教学研讨。

学校推行的一切制度方案,张燚都要召集全体教师进行多次讨论,共同制定。某次奖励方案的制定过程甚至经历了8次讨论。

同时,张燚还经常在私下聊天中了解教师的意见。“每一项管理措施的制定,不达成所有老师的共识,就不能敲定,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积极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对此,张燚态度坚决。

张燚的坚定态度与实际行动感染着学校所有老师,两年间,学校风貌发生了大反转。2015年的秋季学期,张燚再次邀请退休教师考察学校,提出建议。“当年学子弃千里,如今桃李飞满天。”一名退休教师用这句诗表达了自己的观感。

“张燚是个很有想法、很有行动力的校长。他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我们这些老教师都看在眼里,东岳乡的家长们也看在眼里。”王超告诉记者,之前东岳乡中心校生源持续流失,到2013年的时候学生人数已不到700名,而现在学生已经增加到近1000名。

如今,年长的老师私下还是喜欢把张燚叫做“细娃校长”,但这个绰号里早已没有最初的轻视和怀疑,而是成为了包含着亲切和信赖情感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