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3期(总第303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与其雾里看花,不如下河捉鳖
——沐川县生本教育改革困与思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7年第13期(总第3030期) 导报三版
近年来,各地教改众声汇集,“门派”林立,涌现出不少成功做法,也不乏经验教训。但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维度看,教育教学都没有一种普适的固定模式。

“与其雾里看花,不如下河捉鳖。”沐川县教科局局长夏军介绍,2010年底,沐川县教科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县域内开启“生本教育”改革。不少教师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生本教育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操作。”“大家由最初的抵触、怀疑、迷茫,逐渐到现在的接受、体验、探索,经历了一个辛苦、漫长的过程。”

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教学任务又没完成”

课堂低效的症结

“刚开始我自己也有疑虑,把课堂主要时间交给学生,是不是来得太猛了?”沐川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务处主任张晓慧介绍,生本教育刚开始推行时遭遇许多教师的怀疑和抵触。

课堂的主要时间被交给学生,一个最普遍的问题——课堂效率首先凸显了出来。张晓慧常听老师们感叹:“这节课教学任务又没有完成。”“展示环节每个孩子都想说,‘小老师’难以控制局面,常常因一些偏离教学主题的小问题争论浪费不少时间。”

该校语文教师吕世容说:合作学习环节要给足学生交流时间,约9分钟;展示交流是学生学习出彩和教学升华的关键环节,也不可走形式,大约要12分钟。这样,其他环节就得浓缩时间。遇到生字较多的长课文,我就会觉得学生学习时间特别紧张,有些知识可能就不能落实。”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不少老师浅尝辄止,走走形式,不敢真正放手实施生本模式的课堂教学。

“通过尝试和总结,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把课堂教学任务分得太细,变成了换种形式(由‘小老师’组织)的串讲,没抓住关键问题。”张晓慧说。基于此,学校教研组将主问题教学法引入课堂,初步形成了“研读教材,寻找主问题”——“明确目标,设计主问题”——“自主合作,学习主问题”——“汇报探究,深化主问题”——“拓展学用,升华主题”的主问题教学模式。

“通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只要教师充分把握教材,抓住一至两个主问题,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选好‘小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学习,在围绕主问题讲解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每堂课都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采用主问题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该校语文教师陈建军坦言,自己经过一年学习与探索才实现对课堂的自如把控。“用主问题教学法,教师要有足够引领学生质疑问难的知识储备,要有巧妙的教育机智。比如怎样提炼、筛选、设计一堂课的主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参与主问题的自主、合作学习;如何有效把握和调控主问题探究时的预设、生成等等。”

关于“4号”的思考

小组建设的经验教训

“张老师,我不要当4号啦。”一名学生的抱怨深深地印在张晓慧脑中。

在生本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是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成员从1号到4号,成绩依次递减。这种常见的分组方式可以将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逐渐进步。教师在提问时方便照顾不同层次学生,例如,许多老师会直接说:“请某某组某号同学讲一下。”这被认为是相对优化的组合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遭遇了困惑。”张晓慧说。

某节课上,教师按照惯例检查预习情况,形式以对抗组之间互相检查为主(每两个小组互为对抗组,相互评价对方成员的学习情况)。检查结束后,教师说:“我发现,有些小组长非常聪明,他们知道考对抗组中的4号。”

学生被贴上标签,4号=后进生,这些4号成为教师重点关注、同学重点帮扶的对象。默认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中善意的表扬和因材施教,竟成为对4号学生无意识的伤害。”张晓慧感叹。

为了照顾后进生的心理,避免其对自身消极定位,张晓慧带头在班级小组设置中取消按成绩排号的做法。而相应的代价是教师负担加重,为了在提问、展示等教学环节中充分关照各个层次学生,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掌握所有学生情况。

除此之外,一小教师叶俊芝认为,老师们在进行小组建设时,一定要在评价和奖励方案的制订上下一番功夫,评价要细化、及时、有价值,让学生愿意为学习而努力。

叶俊芝认为,自己在小组建设中的有效经验是“民主集中制”。教师协调构建生本学习小组,同时鼓励学生对老师分的小组提出调换意见,但必须在全班说出3条让大家信服的理由。评价奖励上,以集体评议为主,强化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教师对多次未得到奖励的小组进行调查,寻找解决办法。

“共同贫穷”与“贫富差距”

学生两极分化的困惑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成为不少教师遭遇的困扰。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进步是明显的,但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却被前者拉开了差距。

沐川县干剑小学校长干昌军坦言自己也一度为此困惑。在推行教改过程中,该校最初设置了两个实验班,通过参加县级研讨和“走出去请进来”的经验借鉴,制定了“导(前置问题)——学(自主学习)——展(学生展示)——练(根据展示情况设置强化练习)——用(迁移应用)”的5步教学模式。

“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更简单的,老师精讲课本,学生‘依样画葫芦’,学生成绩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勤奋程度。而在生本模式下,勤能补拙的道理不那么管用了,部分学生如鱼得水的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学习更感吃力了。”干昌军说。

但经过几年的坚持,实验班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干昌军介绍,看似学习吃力的学生也取得了实质的进步。通过对已经历几年实验的学生的了解,包括对已毕业升学的学生的跟踪了解,学生的发展后劲逐渐显露。

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冯啟胜认为,虽然“应试教育”并未根本改变,但近年来对学生的考察已经越来越灵活多样,课程设计也越来越开放,改革传统“师本”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而在教改探索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的困扰,其实就如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学生总体能力是在提升的,要减小“贫富差距”,肯定不能通过抵制改革,以致“共同贫穷”。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需要学校不断探索。

“自主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让所有学生保持主动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感。”一小语文教师余丽认为,教师为此必须探寻多样的自主学习方法向学生传授,并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