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3期(总第303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经验交流
《教育导报》2017年第13期(总第3030期) 导报二版

职教发展助力地方“智能制造”

■德阳市副市长何苹

职业教育是德阳市教育发展的“重头戏”,为促进其创新发展,德阳市支持中央和地方合作、省市共建、校企联动举办职业教育,支持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合作形成现代教育、航天、安防等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400余家职业院校、行业机构和相关企业。5所院校全面试点现代学徒制,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为增强服务能力,推动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德阳市对标“中国制造2025”,对接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职业院校紧贴产业需求开办专业,紧贴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紧贴生产过程组织教学,每年输送近4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产学研园区,同12家企业、8个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德阳市主动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支持职业院校建立科研中心56个、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19个,拥有专利技术588项,为德阳探索智能制造集群发展提供了保障。

德阳市设立4亿元专项基金,建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19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名院士专家、4个创新创业团队纳入“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在职教外的其他教育领域,德阳市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施“教育名家工程”,新建高中阶段名师工作室等,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

“城乡研训协作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绵阳市教育体育局局长胡东

绵阳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师德引领计划、素质提升计划、交流轮岗计划、骨干培训计划等教师队伍建设“五项计划”。

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绵阳市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每年单列20学时。结合“师魂工程”等教育活动,定期评选师德标兵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组织巡回演讲报告,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影响教师。同时,把师德师风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办学质量评估等的重要指标,强化“硬约束”、“零容忍”。

在师培工作上,市县两级财政按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 .5%和3%划拨培训经费。全市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培训融合的立体培训框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交流合作,建立高校培训基地和市县培训基地、校本研修基地,创设了“高校+市县研训机构+名优学校”城乡研训协作体,开展骨干带教、师徒备课、送教下乡等活动,全市协作、共进、分享的研训文化初步形成。同时,利用大数据、云端技术等,实现跨平台、跨学科互联互通,基本形成“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开放式研修环境。

在教师队伍管理上,落实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指导梓潼县实施教师“回引工程”和师资配备“本土化”培养试点;指导涪城区进行“区管校用”试点,促进城乡学校师资均衡配置。

教育扶贫“痕迹化管理”见实效

■南部县县长任爱民

南部县实行教育扶贫责任“五包”,建立县领导包片、部门单位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帮扶干部包户、教师包人的工作机制,对接扶贫移民局数据平台,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学校和就读学校对学生信息进行双印证核实,确保贫困学生得到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

对于建档立卡学生,南部县推行“痕迹化管理”。帮扶教师填好“师生连心卡”,记载贫困家庭学生情况和帮扶措施,建立管理台账;帮扶教师写好教育帮扶日志,记录帮扶过程,确保有据可查;精准扶贫采取包片负责方式,由校长、教师、村干部对辖区户籍在外学生追踪调查,保证辍学学生全部入学;相关负责人向在县外就读学生所在学校邮递“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告知函”,确保帮扶“不遗漏一户贫困户,不遗漏一个贫困生”。“痕迹化管理”工作不仅规范了帮扶工作档案,为脱贫验收和“第三方评估”提供了真实依据,更保证了县委、县政府教育扶贫攻坚工作的落地、落实。

在省财政厅、市财政局各支持50万元的基础上,南部县财政局挤出资金200万元,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南部县还推行教师“123”工作法,落实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帮扶,每月进行2次以上心理疏导、学习辅导,每学期至少进行3次家访。

“双创”教育搭建“智造梦工厂”

■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

为推进“双创”教育,四川大学着力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双创”实验教学平台将打破原有专业实验室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突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实验室的教学环节。

为推进“双创”实践与能力培育平台建设,四川大学在江安校区划出3700多平方米,打造学生“自我经营、自我管理”的“i创街”,目前已有26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创收超过270万元。同时,学校正在建设“智造梦工厂”等系列“双创”实践平台,在学校周边与成都市共建2个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楼。

为强化学生国际竞争力培育平台建设,学校每年投入约2000万元,在6月、7月举办“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让学生聆听世界一流大学知名学者授课,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交流互动,共同进行“双创”实践。该校已连续5届邀请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和517名专家参与,开设“双创”类全英文课程657门,每年受益学生超过3万人。

学校开展了以“互动式、小班化”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接下来,学校还将着力实施交叉学科培育计划,建立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构建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机制。

创新思政教育传播主流价值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孙一平

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西南石油大学进行了多项探索。学校实施了“校、院、班”三级思想引领模式,强化校级示范教育、院级特色教育和班级实践教育,探索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学校“行业类(石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团队成功获批教育部重点项目。

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舆论引导作用,学校实施了网络思想舆论影响力提升计划,构建起以易班为主体、校院两级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的“一体双翼”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格局,组建了以教授、名师等为主体的网评队伍,坚持传播主流价值。学校“校园网络通讯站”获评教育部“十佳校园网络通讯站”。

学校实施了大学生成长保障计划,成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强化学业规划指导,开展学校自设最高荣誉“飞翔奖”的评选与表彰;为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积极开展以心理资本开发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

为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学校成立了省内首个辅导员发展中心,邀请全国大学思政领域杰出专家来校讲学,连续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4届、工作创新论坛7届、校院工作沙龙60余场,设立了辅导员科研专项和工作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