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4期(总第303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只要活着,终会有好事发生——读《慈悲》
■张燕
《教育导报》2017年第14期(总第3031期) 导报四版

作为当代文坛最让人惊艳的“70后”的小说家之一——路内,他曾以“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获得美国亚马逊亚洲文学排行榜第一、严肃文学最受关注作家前十的地位。

路内常被人形容为“工人作家”,他的小说总是以中国三四线城镇的中小型工厂及其里面的青年工人为主角,塑造工人知识分子形象。他最新作品《慈悲》是一部关于现实主义的力作,有着余华小说的影子,清醒而不苛刻,现实又不乏温情。小说横跨中国50年间的历史,以“水生十二岁那年,村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为开端,背景是1957年开始的饥荒,人物是陈水生,少年时父母双亡,到工厂做学徒,继而娶了师傅的女儿玉生。上世纪80年代,陈水生接了师傅的衣钵,为贫困同事争取补助。然而为了这点钱,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告密。到了90年代,水生为赚钱,四处下乡给私营老板设计苯酚车间……

那是一个路内并不了解的年代,是父辈们的一个伤疤。《慈悲》中多事的素材与细节都来自他父亲的真实经历,并不是路内凭空捏造出来的。用路内的话说:“我爸的故事太丰富了,像撒盐一样撒在小说里。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太多了,相当一部分就在广场上跳舞,随便找一个人都能记录下一堆口述史。”小说中那些比较可爱的人物,水生、玉生、师傅、根生、复生,大体上都很善良,很聪明。他们的命运在路内笔下基本恒定地度过了一生,从出生到死亡。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荣辱、兴衰都隐于生活之下。很多人选择了遗忘,但事实上,没有人真的忘记。路内想告诉读者的是:只要活着,终会有好事发生。

《慈悲》以一种内敛、审慎的态度书写父辈的苦难历史,书写小人物在生活中,力争有良心地活下去的价值观,最后以“水生六十岁,做了一个梦。”为结束。路内以敬畏之心,以慢而节制的叙事节奏,精准地展现了人性的良善,隐忍的生以及沉默的爱。小说的主人公陈水生以乡村中国人的憨厚与机敏,“挽救”了很多人,包括患有肝病、不能生孩子的妻子玉生,被人送出的养女复生,逞强好斗却终究一败涂地的根生。陈水生这个角色平凡、坚守,他受得苦,谨守做人的规矩,懂得顺势而为,最后反倒成了引航的人,柔软而有力量,终于获得几分悲壮。这就是路内赞赏的一种品质——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