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4期(总第303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改,释放课堂活力
■张兴尧
《教育导报》2017年第14期(总第3031期) 导报三版

一直以来,我习惯夹着书本,拎着一支粉笔,按自己的节奏上课。课堂上,思路清晰,师问生答,简单的问题大家能异口同声回答,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孩子们无法回答时,我也习惯性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并再三叮嘱。好些时候,当自己出示的问题学生既不能积极主动去思考,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时,我心急如焚,怒火随之而生,出口就是一连串的批评。随后,教室一片沉静。

后来,我主动请缨外出学习观摩,回校后,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反复思考,分析学情,征求意见,制订计划进行课改实践。

我在自己所任班级,对语文学科大胆尝试了课程改革。

首先,循序渐进,建立小组,选好“领头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制度。认真摸底,根据学生实际,按学习基础编排8个小组,每小组7人,每组落实一个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并按既定目标召开组长会议,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适度放权,强化小组管理,落实组长责任,有了组长的监督引领,才能建设好单位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培养助手,敢于放手。作为乡村学校,孩子们的学习基础、态度、性格等差异较大,层次不均衡,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即便能发言,有时也语无伦次。针对此现象,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或课后下功夫,多给学生作些语言交际训练,教师多“蹲下”与学生交谈,多些微笑,这里的“微笑”,避免学生心里对老师的畏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敢说。把活动作为载体,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组织。

第三,开发《导学案》。把要讲的内容编写成难易适度的《导学案》,在课前至少有4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给学生去思考或查阅资料,角色上不再由执教者全盘包揽。要发挥学习组长的监督作用,尤其要避免部分学生因惰性不去完成或抄袭。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组与组合作、查阅资料、求助老师的方式,力求在课前过关。老师要对各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上课前进行归类整理,以便课堂引导突破。课堂上,老师将课前完成的任务进行展示——交流——反馈。具体环节细化为:课前根据预习目标设计难易适度的预习任务,由学习组长督促完成并检查,每组按时向老师汇报预习情况,老师根据每组学习情况抽查中偏下的小组进行批阅,订正,组长也参与其中,最后由组长给组员解答疑惑。

老师把要讲的内容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必须熟悉文本,从文本中来再到文本中去,借助个体的搜集与领悟完成课堂任务。课堂上基本步骤为:小组复述文本——思考问题——组内展示——根据问题难易度抽组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再进行组内探讨,组与组间探讨——再展示——老师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思考与点拨切忌形式化。改革之初,习惯传统教学的我,不敢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根本没进入思考状态就停止了。因此,老师必须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在过分疑难的问题上,老师要把握各组思考情况,步步点拨。编制《导学案》及其文本的掌握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必须熟练,必须弄透每一个细枝末节,才能高效驾驶课堂。

第四,善用“错误”资源。一开始,学生无论讨论还是展示都存在畏首畏尾的现象,怕说错,怕老师批评。这时,老师要为他们“练胆”,只要是围绕课堂相关内容,不要怕学生说错,有时他们出现的错误恰恰是课堂生成的契机,老师抓住时机给予学生更正和指导,会让课堂更加有效。

通过一系列改革,如今,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愈来愈浓,也为其他学科走“合作学习”之路打下了基础。教无定法,我们只要选择一条切合实际的道路,并坚持下去,学习、思考、改进,就能让课堂从真正意义上“活”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双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