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4期(总第303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堂不应被技术“绑架”
■陶涛
《教育导报》2017年第14期(总第3031期) 导报三版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从学校到区域,都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学习热潮。在各类培训中,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绝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有目共睹的。每一位教师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教师离开信息技术设备就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的现象,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该只是辅助手段,而绝不应成为必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要用信息技术才能达到目的。

前段时间,我担任了一次科学教学比赛活动的评委,所在小组内的上课教师无一例外地都用到了信息技术。其中有两节课让我记忆犹新。一节是教师利用智慧教育软件,让学生实时反馈,统计学生的前概念。目的是想记录学生实验前后的对比,呈现学生的认知转化过程。但是,在过程中,由于网络环境以及计算机系统的相关问题,用了近30分钟准备时间才调试好相关软件,学生在进入教室后也就跟着等了30分钟。正式上课后,执教老师因为之前的技术问题显得颇为紧张,教学节奏明显加快,一节40分钟的实验课仅用了不到30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10多分钟仅仅和学生交流一些拓展问题,课堂目标没有有效达成。另外一节课所用技术更是丰富,先是利用平板电脑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然后是用软件直观呈现,最后又让两位学生戴上 VR眼镜直观感受太阳系。课堂看着很热闹,但是学生只顾着玩设备,教师的问题设计指向性不明确,学生的思考根本没有贴近教学内容,课堂结束后,学生连太阳系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没有建立。而另外的几节实验课,虽然技术运用不多,但是师生的互动有效,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操作过程的时间充分,学习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其实,科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技术的运用只能是辅助手段。比如观察蜗牛、种植植物这些活动,绝不是仅让学生看看视频就能有深刻认识的。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还会看到有些数学课,运用技术过多,学生忙于技术操作,深层次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语文课上,教师依赖于教学课件,学生的想象力被直观呈现出的影像所影响;英语课上,多媒体呈现出的声音也许更加标准,但是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互动有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技术的运用,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让课堂被技术所“绑架”。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技术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课堂才能更加灵动、有效。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