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5期(总第303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王言波:高寒村小的“孺子牛”
《教育导报》2017年第15期(总第3032期) 导报二版
万源市蜂桶小学阴坡村小位于川东北海拔最高的蜂桶乡境内,距离城区近百公里。这里冬季冰雪覆盖期长达4月之久,经济落后,交通极为不便。各种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仍有无怨无悔的教育人在这里扎根,奉献着青春。

王言波,200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2005—2007年在部队服役。2010年9月,他通过公招考试成为万源市蜂桶小学阴坡村小的一名教师。

上班那天,王言波一早骑着摩托车出发,下午三四点钟才到达学校。其间,他骑车翻过老君山垭口,路在悬崖峭壁的山崖间盘旋直下。阴坡村小只有几间上世纪70年代留下的破败的教室和四面透风的宿舍,电话也没有接通。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王言波带着军人的性格留了下来。

6年来,王言波每周星期日上山,周五下山。山路漫漫,坡陡弯急,他每周骑摩托车往返近200公里。2012年4月,他在上班途中不小心摔下了深谷,导致腰椎受损。在家休养了一周,他始终放不下学生,就拄着双拐出院回到了校园,从此落下了经常性腰椎疼痛的毛病。

王言波所教班级的成绩一直在全乡名列前茅,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因为工作,他也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提到王老师,桥坝嘴村的村民汪定强直竖大拇指。他的儿子汪建因放羊不小心摔伤了腿,在家养伤。王言波心急如焚,孩子落下的课程怎么办?汪家离学校有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每隔一天,王言波徒步去汪建家中为他补上落下的功课。整整一个月,汪建没落下任何功课。

住在学校附近的刘芝勋夫妇,都已七十多岁了,均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生活十分不便。王言波就组织几位老师利用空闲时间上门帮助两位老人砍柴、挑水、种庄稼等。老人常说:“王老师跟我一无亲,二无戚,但是我们最亲的人。”

冬天,看到很多孩子仍穿着单薄的衣衫,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王言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朋友和网络的力量,向社会发出了爱心捐助倡议。很多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为蜂桶乡的孩子筹集了冬季、夏季新校服以及棉衣、棉被、棉服等生活用品。为了不让孩子们冻伤,一些公益组织还为全乡400名孩子送来了防冻霜。加绒手套、围巾、冬鞋、羽绒服,还有烤火炉、牛奶等源源不断地送来,王言波还趁此机会,教育孩子们要怀感恩之心,牢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在阴坡村小工作的几年里,由于工作出色,王言波多次被评为优秀乡村教师,年度考核,多次获得“优秀”等次。如今,他仍然以一名朴实平凡的老师身份,在高寒地区村小踏实地履行着职责,关爱学生,扎根在那里。(廖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