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诗词热”能把教育带向远方?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二版
今年春节,作为国内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不少人的“诗心”,继而引发“诗词热”。节目中,众多参赛选手中不乏才华横溢的中小学生,16岁的“诗词达人”武亦姝因丰富的诗歌储备量和淡定、从容的心态受到追捧。

诗词积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些学生选手出色的表现,背后都离不开对诗词科学系统的学习,离不开基础教育的诗词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何让诗词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让诗词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教育不止眼前的考试和分数,如何唤醒“诗与远方”,也激发更多人对当下语文教育的期待。

不经意间耳濡目染

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与诗词相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可以用来形容月亮”“考上大学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夸一个女生漂亮便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近日,在成都市草堂小学的课间时分,4位不同年级的学生聚在一起对诗,你一言我一语,或妙语频出,或信手拈来,兴趣盎然。

春节期间,这4位草小学生赴京参与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第二季的录制,11岁的何兴理在百人团的对抗中,曾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4位学生回忆起比赛的场景,说起“飞花令”环节,“很好玩,对手很强,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据了解,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来成都选百人团小选手,选中的10个孩子中草堂小学就占了4个。除了学生自身优秀,也离不开学校润物细无声的诗意教育。毗邻杜甫草堂,让该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诗路花语”、“好雨轩”、“一上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卫生间、墙壁、楼梯,都传达着诗的语言,处处流淌着浓浓的诗意。

“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与古诗词相遇,让他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发现隐藏在每一个角落的诗意。”草堂小学国学主任赖玲表示,打造一个诗意的田园,让学生长成内心热爱诗歌、能用自己的言行演绎诗歌的人,才是把诗意真正植入学生的骨子里。

除了在校内建立草堂课程体系,草堂小学还打破围墙,结合社区资源,展开了“仰止堂”课程。赖玲告诉记者,仰止堂位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内,是一个于2012年启用的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诗歌教育基地,草堂小学率先在此展开了诗歌教育活动,既有对传统的传承,也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比如“草堂闪读”、“杜诗操”等,让学生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走进古诗词。

着眼“眼前的苟且”

考什么教什么?老师又该如何教?

草堂小学用多样化的活动和细节培养孩子的诗心,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在升学压力面前,不少学校仍会面临种种尴尬。就连武亦姝母校的老师,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都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如今的语文教育将知识功利化,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往往本末倒置。

身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第一线,德阳中学语文教师丰继奎深知古诗词教学中“兴趣和应试”的冲突不可避免。他表示,照理说,青春期的学生对古诗词应该是有兴趣的,因为诗歌本来就是属于青春的文学样式。但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受应试影响,普遍重知识,轻学生的生命体验,最多入学生的耳,却不能入学生的心。

“教师和学生眼中都只剩下了干巴巴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就会转向对学生答题技巧的教授。”丰继奎说,一旦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大多数教师教授古诗词的动机就变得功利了。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平日里不关心文学,更不会关心古典诗歌的人的兴趣,语文教师龙鸣(化名)发现,连学校数学老师都在议论,但令人诧异的是,同组的语文老师居然没有一个人和他谈起过这件事,多少让人感到有些遗憾。他说:“语文老师应该更关注这档节目才对,甚至觉得有些欣喜才是,可为什么本该进入语文教师视野的文化节目却被置若罔闻呢?”

“我还得对付高考呢。”这是不少语文老师的内心回答:高考语文成绩如何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诗歌鉴赏、古诗文阅读能够得分才是王道。

除了疲于应付考试的原因,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值得关注。省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刘晓军认为:“在诗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疏通文意、品味意境和感受诗情,这个模式脱胎于诗歌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切实可行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教学模式。”

丰继奎说,语文教师自己必须有过硬的古诗词修养,不仅能够读得懂古诗词,最好在教学和生活中还能写写古诗词,让学生觉得古诗词并非“死的文学”,而是生活中诗意栖居的自然流露。

如何提升诗词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刘晓军建议,可主要通过离岗集中培训来解决。比如,请大专院校主讲古诗词的教师作系列专题培训,讲古诗词的创作,并学习创作古代、现代诗词。

回归生命的教育,才有“远方”

兴趣和体验是内在驱动力

在丰继奎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被学生反复提到的教学片断。某天晚自习前,丰继奎对学生诵读了《将进酒》,兴之所至,念及“高堂明镜悲白发”一句时,他竟热泪盈眶。学生当时也颇受感染,自发地为他鼓掌。多年后,丰继奎每次和那一届学生相遇,他们都会说,记得“那天晚自习前,你为我们读《将进酒》的样子。……”直到今天,还有学生在微信里为他转发濮存昕朗诵《将进酒》的视频。

诗可以“兴、观、群、怨”,学习古诗词就是在“尚友古人”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何让诗词教育变得有生命力?丰继奎认为,教师一定要贴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贴着学生的生命体验开展教学,带学生穿行在由语言构成的古诗词密林中,以获得“在生命层面上与古人神契”的体验。

好的语文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是有趣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该生成“合宜的教学内容”,只要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被激发出了对古诗词的好奇心,他自会用心于此,从而获得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金牌擂主、新都一中语文老师夏昆看来,将诗词教育与绘画、手工、游戏、竞技、人文行走结合起来,让孩子亲近诗词,才能使诗词教育变得有趣。他开设了独树一帜的“诗歌鉴赏”:吹拉弹唱、捏泥爬山,把诗词还原山水之间;讲课时将相关知识用历史事件旁征博引,风趣幽默让无数孩子从此爱上诗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夏昆认为,任何学习,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可惜由于诗词教育的一些偏差,很多孩子不但不喜欢诗词,反而害怕、厌恶诗。夏昆说:“教育是为了生命,而非生命为了教育。高考很重要,分数很重要,但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孩子应该知道更广阔的知识,更美好的世界。”

这也许,就是教育的“诗与远方”。

王铎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