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学校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化学反应”
——两个传统文化教育实例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二版

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节目备受追捧,引发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关注。2017年,高考特别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核内容,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种趋势。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不可或缺。近日,记者采访了成都的两所学校,它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上,进行了学科融合和师资整合,不断挖掘各学科隐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趣味性和多样性。

巧融合:开发传统文化相融的综合课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成都市红牌楼小学,将古诗词经典改成上课铃声,是经典诵读渗透于教学管理环节的大胆尝试。该校副校长龙艳介绍,铃声由经典诵读配上优雅的古典乐曲构成,它不仅为经典诵读营造了良好的听觉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作为“成都市经典诵读示范校”,红牌楼小学一直坚持经典诵读课程普及化。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将国学“大经典”化整为零,“小经典”保持天天清、天天新,让学生逐渐养成诵读习惯。寓教于环境、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孩子之乐,这所小学力求诵读教育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使诵读进脑入心。

除了经典诵读,书法、太极、川剧也是红牌楼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我们配合书法课一起上,这也是对诵经典的外延。”龙艳说,学校聘请了专职书法老师,打造书法室,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开展书法课。练书法认字也为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配套学习效果更佳。

太极是一种传统武术,与书法有共通之处,学校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开发综合课程,让学生学起来更有趣。龙艳表示,太极可以配合体育课,川剧结合音乐课,调动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发掘老师的潜能,让传统文化呈现多样化。

新碰撞:将诗意教育植入各个学科

在以诗意教育为特色的成都市草堂小学,除了建立草堂课程体系,也将传统文化教育植入在各个学科中,通过学科渗透和校外拓展延伸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草堂小学,诗意教育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工作。植根于传统,英语教师挖掘出既符合时代特点,又继承先贤精髓的“英译杜诗”课程。数学教师阅读《成都杜甫草堂古环境探微》时,找到草堂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开启了诗画演绎课程《草堂古貌》。老师们还以杜诗为核心甄选出9首诗,融合杜诗、中国武术、剑法和体操,编出了《杜诗操》。诗歌和体育产生新的碰撞,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诗意的教育不仅只着眼于古诗词。“一字一词一故事,余音万载传千古。”草小的《繁体字中的华夏》课程,通过“认识繁体字”、“讲繁体字故事”、“欣赏繁体字”、“繁体字与世界文字”等章节,让师生一起循着汉字的起源,体味汉字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使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如何摒弃功利性,做到以人为本,还需要更多学校用新的视野科学构建合适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