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生态教育”到“生本课程”
——资阳市雁江区探索区域“生态教育”
■本报记者 向颖
《教育导报》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三版
近日,资阳市雁江区召开县域生态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会。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分组讨论、专家点评等形式,展示各学校生态教育的研究成果,促进全区生态教育均衡发展。

据了解,雁江区从2012年开始,开展选育生态教育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以生态教育”实践支撑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5年的时间,各校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发特色课程,建构素质课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集群发展,联动共生。

课题引领

促进教师的生态教育执行力

雁江区教育局局长刘绪国把“生态教育”的内涵解释为“教育的生态”和“生态的教育”,他说,“生态”的物理基础是土壤”,重塑学校教育自身的形象和提升教师素养,是“生态教育”实施的“培土”性工程。

雁江区开展的《选育生态教育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以教育局局长刘绪国为组长,8个片区联盟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现场点评、经验交流等形式召开现场会,分级逐层落实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落实,区委、区政府还制定了县级领导联系学校的责任制,每一位县级领导联系一所学校,部门领导包联1-2所学校,要求各部门领导每年至少去学校一次,对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刘绪国认为,在区域教育的生态链中,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调动区域内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素养,张扬他们的个性,是区域教育动态平衡最重要的着力点,“真正牵动学校发展牛鼻子的东西是教师的意识。”刘绪国说。

为此,雁江区开展了一系列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活动,既邀请名师做现场培训,又开展区域内优秀教师技能竞赛,促进校长、教师的生态教育执行力。

生态课堂

寻找特色  自由思考

在雁江区第八小学的数学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自我思考,提出“问题我会提、例题我会讲、探究我会想、过关我会闯、结论我会找、收获我会说、评价我会做”的“七会”教学法。七个“我”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七个“会”字在于充分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同时使要求更具体化,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每节课、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能力要求。

生态课堂是区域教育生态的落脚点。要还原“生态”,就要考虑每个样本在共通性之上的特殊性,因此,雁江区提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要求学校结合校本实际,进行多元尝试。

雁江区三贤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加强少年宫社团的建设,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学校的生物探究社,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蔬菜、林木栽培技术。

“课堂上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形成自由思考的课堂生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室主任王真东说。

专家支招

以学生发展差异性优化课程

虽然雁江区的课题研究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但王真东发现,实践仅仅在学生层面的提升,老师层面、学校层面,教学系统的变革还有待突围。他认为,应分层、分类、分不同的年级段,在丰富生态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体例的基础上去思考,让生态教育的研究更有体例、更有系统。

王真东给雁江区的课题研究支招,生态教育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自然、自在,自在才能产生自觉,自觉才能产生智慧;第二个原则是适宜、适度,最好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掌握好度才是生态的、有智慧的教育;第三个原则是关注、关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四个原则是多样、多层,生态的教育绝不是一个样式。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成才、成长。

“我们的学生是变化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课程结构的优化机制是什么?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什么?基本模式是什么?它的变式又是什么?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模式建构是科学的,但不能僵化,每一种模式都有它适宜的条件。”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副校长卿海平建议,按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来设置、优化学校课程。优化的路径有很多,比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师发展课程、家长培训课程等,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培训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李德树认为,现阶段,雁江区的生态教育实践在体现主题上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系统地反思、总结。“以核心素养引领的第九次课程改革,指向学习的结果,而学习结果的不同,原来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也会有变化,这些都应该作为课题升华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