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主问题粗一点也无妨
■林密 蒋瑜
《教育导报》2017年第16期(总第3033期) 导报三版

近日,读贵报刊载的《主问题并非粗问题》一文,受益匪浅。其文观点新颖,举例精当,论述透彻,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觉得如此一概而论,未免有失偏颇。

其实,主问题完全可能是粗问题。

余映潮说: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往往呈现出“话题”的形式。既然是“话题”,肯定是对文本内容、对象或主旨的粗线条勾勒,否则,话题作文拟定题目时教师为何要反复强调化大为小、化粗为细呢?无论是形象分析,还是语言赏析,均可设置为粗疏的文本主问题,而不必把主问题设置得过于明晰,过于精细,否则,答题方向一目了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就是空谈。

如《木兰诗》一文,“为什么木兰深受人们的喜爱”就比“请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更具探究价值,更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木兰是巾帼英雄”,要答对这一问题,就必须批驳这一观点。鲁迅在北大作《红楼梦》讲座时提问:“你们喜欢林妹妹吗?”这个粗线条式的设问就很能激发听众的兴趣,拉近现代读者与古典文本的距离,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

正因为问题粗,不同层次的学生才有话可说,才有兴趣说,也才能说尽兴,只是说的内容有多寡,说的角度有新旧,说的质量有高低。尽管如此,课堂上学生活动充分,培优提中补差才具操作的空间,才有成功的可能。主问题是抓住文章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形成的主干问题,教学中不能绕过,必须攻克,但它又不是那么容易攻克,这才考量教师因材施教的智慧,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灵活引导。

粗线条地勾勒问题,实质在于限定问题的学科性质,激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避免问题过于直白、过于精细而降低学生思维力、探究力的培养力度。主问题不那么明晰、精细,学生就须充分调动知识积累,运用学过的方法努力探究,从而培养创新与合作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主问题并非粗问题》一文,作者提出的四个方面很精当,但更多的似乎在于如何设计明晰的主问题,以降低学生的审题难度和解题的盲目性。这对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师生有很强的适用性。不过,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意识就会薄弱,提问质量就易降低,课堂生成就会减少。再说,考试时难度系数大的题常常是粗问题,因为其中隐含着子问题,如文言文对比阅读、诗歌鉴赏。学生只有找准并解决子问题,才能最终全面、正确地解答。数学中较难的证明题,为什么要添加两三条辅助线,实际也是为证明主问题铺设道路,只有先解决了一两个必要条件,最后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主问题虽粗,但教师指导、引导不能粗,要善于在学生“卡壳”时灵活处置。要仔细察学生“言”,观学生“色”,及时纠正学生提问性质,改变提问类型,改善提问、答问质量,使学生答语更简洁、更隽永,答题方法更规范,这才是教学的正道。因此,主问题粗细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解决方法是否有效,措施是否得力。

粗线条的主问题教学,不妨按以下步骤反思和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一主问题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吗?它的意思、要求学生明白无歧义吗?学生知道大致的思考方向吗?若不知道,教师有预案、有能力随机处置吗?若有欠缺,就从内容、语言、写作、主旨四方面去引导。若还欠缺,就提示学生直接找文本的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和细节描写,总之,要让学生得到锻炼为好。

比如“木兰为什么受到人们喜爱”,可抽学生直接回答喜爱与否,但一定要答出文本依据,不能以自己对影视剧的观后感作答。然后引导:这个问题究竟是要分析文本哪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不难答出是分析人物形象。这时,才让学生研读文本,细找依据,深入讨论。若学生答出“木兰比将军还厉害”等答案,还须提醒:既要整体感悟,又要结合文章的详略安排深入追问。如此先粗后细,先大方向思考,再小方向精准追问,答语必定全面、准确、深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能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