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7期(总第303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一个自行车游侠想到的育儿经
——读《不去,会死!》
■蒋玲
《教育导报》2017年第17期(总第3034期) 导报四版

《不去,会死!》是日本作家石田裕辅的第一本作品。其实我对户外穷游的书一向不太感冒,但这书名首先很吸引眼球,忍不住看了第一行,然后忍不住看了第一段,再看一段……

书写得很质朴又轻松,很快就能看完。看完书后,我对石田裕辅本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人家骑行世界九万五千公里,才是真正“用身体在写作”嘛。上网搜了他的资料,实在少得可怜,无非就是“石田裕辅( YusukeIshi?da),1969年出生。高中一年级骑自行车环游和歌山县一周后,开始憧憬旅行。高中二年级达成“环游近畿一周”;大学时休学一年,完成“环游日本一周”。1995年,辞去食品制造企业的工作,踏上环游世界之旅。在旅途各地写下老套的歌词,画了风景和人物的素描。……至于他是哪所大学毕业,学什么专业之类,一概不知。

我很想知道背后的故事,比如,他是如何准备、策划他的全球旅行路线的,要知道,他启程的时候是1995年,那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他是怎样获得骑行沿途相关信息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他在荒野求生的场景,野外生存能力超强,他是怎样练习野外做饭技能的?当他写到在育空河畔剖开鲑鱼,半桶红宝石般的鲑鱼籽的时候,我口水都快滴到屏幕上了。还有下厨,他堪称户外旅行大厨吧,鳕鱼风干了煮到酱汤里,想想就很美味。他又是如何准备旅途中会用上的基本的卫生医疗急救常识的?因为他骑行的很多地方都是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从书里看得出来,他绝对不是脑门一热,一拍大腿就出发的人,他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认为,他还应该出一本,不,出一个系列的书,才算不枉花费7年半“像爬行一样”旅行的宝贵经历。

还有石田身上的人文素养,他会摄影、会画素描、会写歌词(并不老套相反还很感人),会写日记并整理出书,还很会与人交朋友。从这些思考里我突然想到当下关于孩子的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想到这句话,我有点顿悟的感觉,“读万卷书”,石田一定是做足了知识储备,并在平日的生活中强加练习运用,而“行万里路”就是将理论用于实际的最好方法,由此经历并丰富了他的人生。

又联想到最近两天朋友圈转得很火的一篇帖子:“林妙可落榜事件告诉你,请别这样教育孩子了!”感觉林妙可没通过艺考,全国人民都在围观人家的笑话呢?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说,这是“吸引眼球赚点击”,本来就是公众人物,就算暂时有点负面新闻,能引起这么多关注,很成功。当然,我认为他们家最近需要调整的大概是换个经纪人,重新公关,重塑个人形象,

关于林妙可那篇帖子里还对比性地写了杨沛宜,就是当年奥运会真正唱歌的那个小女孩,说她逆袭,“小美女”“学霸”光环加持。我不喜欢这样的写法,没必要为了踩踏一个人而追捧另一人,但帖子最后说“杨父用自己的大格局、远视野,在幼时,珍视孩子的童真和本心,在学龄期教孩子踏实、博学,并没有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束缚孩子,而是教其在知识的海洋中找自己,做自己。”这段话我很是认同,就如同石田裕辅一样,他根本就是以信念为支撑,以海量的知识及经验为保障,在九万五千公里的骑行路上寻找自我么?他为出发做的关于户外旅行的知识储备,对野外生存技能的训练,对当地信息的整理收集,对所见所悟的震撼感受,才承载的起“不去,会死!”这样的坚定理想,才能驮起梦想在骑行的崎岖道路上。

石田在书的结尾写道:“资产。没错,我花费无数光阴,终于存到一笔如金币般贵重的财产。”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马不停蹄奔流的方向,对于已为人母的我来说,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预知,与其将他过早地放入我预设的轨道,不如小心呵护他胆怯又好奇打量这个世界的冒险精神;给不了他过多的财富,至少也要保护他真实自我的内心;甚至在我和孩子都“找不到北”的时候,也要教他保存“不忘初心”的能力。设想未来不得解,不如像石田一样,先心怀敬畏、脚踏实地用心体会“在地球上爬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