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8期(总第303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婉拒教育局机关、教研室岗位,沐川县茨竹学校教师张志全——
“钉”在山乡三十四载
■本报记者何元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17年第18期(总第3035期) 导报四版

“张老师可真是咱们学校的‘钉子户’,在这儿一‘钉’就是34年。”沐川县茨竹学校校长徐世杰说。而张志全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爱跟学生在一起。”

15页书信转化“问题少年”

沐川中学高二学生黄小波(化名)一直精心保存着初中时期张志全给他写的15页信。在父母眼中,现在的小波是个乖孩子;在高中老师眼中,小波是个好学生。这个温和有礼的男孩很难让人联想到“问题少年”。

初二时,小波从外校转回本乡,转校的重要原因是他在之前学校“劣迹累累”,难于管束。经常性旷课逃学、与校外“朋友”玩乐,多次与老师爆发激烈肢体冲突,更让人无奈的是,他已对学校处分毫不在乎。转到茨竹学校后,小波依然常常与老师爆发冲突,让老师们头疼不已。

当时张志全担任小波所在班级语文老师,他观察到,小波与老师发生冲突往往是在老师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批评的时候。“这孩子逆反心理太重,不接受师长任何针锋相对的批评。”张志全分析,离经叛道的行为多是由于情感需求的缺失导致心理失衡,对批评的过激反应,反映出小波在强横的外表下有着脆弱的内心。

“对小波这样的学生进行严肃的说教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他对说教者更加厌烦抗拒。”张志全想,应该换一种能深入小波内心、让他冷静思考的交流方式。张志全想到了用书信的方式。“许多时候,文字往往比当面的言语更深刻、更有力量。”

张志全开始了与小波的间接沟通,无数个夜晚,细思而成的语句从他笔尖流出。后来小波告诉他,自己也往往是在夜深人静时翻看他的书信。“写信千万不能‘灌鸡汤’,要抛开师长身份,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他交流,就像结交笔友一样。”一开始,张志全没有在信中议论小波的事迹,而是谈自己的爱好习惯、生活态度,也谈自己曾经的困惑和遗憾。

等来小波的回应并不容易。小波说,自己是在多次反复阅读张志全的书信后才决定回复。通过书信传情,小波逐渐接纳了张志全,打开心结,诉说对父母的怨怼、对生活的不满。小波坦言,张志全的关怀让他感受到了最充实的温暖。

“关怀的缺失应该弥补,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内因。”在与小波父母和其他老师沟通的同时,张志全通过书信用切身经历告诉小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怎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旦深入了学生的内心,你就成为了他真正的‘重要他人’,就能对他产生真实的影响。”

在张志全的引导下,小波把对外界的愤懑转向更多对自身的思考,生活与学习态度有了积极转变。对于小波学习上欠下的“债”,张志全则尽力辅助。告别曾经的混沌迷惘,小波获得了崭新的自己。小波的父亲坦言:“若不是张老师,我们都不曾期望孩子能升入高中。”

校长徐世杰对这位学生时代的老师、工作时期的师傅佩服不已:“其他老师对小波都束手无策,张老师却用他特别的教育方式,让超出所有人期望的转变发生。而这只是体现他的教育智慧的一个经典案例,师傅的本事,我还没学够。”

从红薯地带回来的“辍学生”已为人师

已为人师的吴兰英寒假回乡期间,又一次登门看望张志全。“如果不是张老师,我肯定会遗憾终身。”

吴兰英是1991级初中生,她曾经处于辍学边缘。“当时家里贫穷,家人认为女孩再读下去耽误时间了,就把我留在了家里。”时任教导处主任的张志全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吴兰英家中,却逢无人在家,料想吴兰英一家多半是在山上干活,便向乡邻打听到她家田地的方位,上山找寻。

“当时打定了主意,非得把孩子带回学校不可。”张志全毫不含糊。

地里,张志全一边帮忙捡拾红薯,一边给家长做思想工作。他了解到,吴兰英还有两个妹妹,父母表示无力负担女儿学业花费,即使勉强读完初中也上不了高中,不如早些做事。张志全当即表示,将尽最大可能为吴兰英减免费用,并承诺自己愿意对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帮助。“是张老师把我从红薯地里带回了学校。”吴兰英说。

用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用教育理想为学生的学业护航,在张志全34年的教育生涯中有无数这样的典型案例。张志全认为,虽然付出很多,但职业成就带给自己的幸福无可替代。

张志全也是当地农家出身,他坦言年少时梦想通过读书走出农村,毕业被分配到这所离县城最远的农村学校,他也一度感到失落,而后将希望放在“干出成绩,爬上去”。当时他没想到,自己用心浇灌的这一方土壤,竟成为了他此生的归属。

痴情讲台34年不愿离开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张志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1994年,沐川县教研室主任刘初给他带来好消息,准备调他到教研室担任初中语文教研员。张志全却出人意料地答复:“我还是习惯跟学生在一起。”

2009年,张志全任职10年后辞去校长职务,当时的教育局领导送来关心,准备调他到局机关工作。张志全又一次婉拒:“我还是喜欢站在讲台上做一名教师。”

34年来,除了总共不到10天的病假,张志全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哪怕是担任校长期间。“甚至可以说他对讲台有一种痴情。”徐世杰说。

2003年秋天,刚开学,县教育局突然将茨竹学校担任初二两个班数学老师的杨玉贵调往紧缺教师的黄丹中学,两个班的数学课如何安排成了难题。此时身为校长的张志全本已带了一个班的语文课,又主动挑起了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直到第二学期新老师补充进来。2008年,小学部教师张凤香住院,张志全再次毫不犹豫接过担子,直到两个月后张凤香病愈。

妻子常常佯怒:“你把别人的儿子当孩子,却不把自己孩子当儿子,你干脆把学校当家算了。”这时,张志全就会拿出他的“看家本领”,为妻子做上几道拿手菜,妻子“转怒为喜”。家人的理解让张志全欣慰。

张志全在厨房里是把好手,每当寒暑假,常有回村的学生上门“蹭饭”,次次“不虚此行”。张志全不亦乐乎:“有得意的成就,他们喜欢讲给我听;有困惑烦恼,他们愿意跟我交流。能在学生心里有这样的位置,做老师的难道不该感到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