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8期(总第303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们向芬兰教育学什么?
■本报记者 杜蕾
《教育导报》2017年第18期(总第3035期) 导报三版
芬兰,人口仅500多万,国土面积只有30多万平方公里。其教育发展水平在短短几十年跃居世界前列,芬兰中学生在世界 OECD组织的PISA项目测试中表现优秀。芬兰教育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

日前,由成都市教育局组织、成都市“未来教育家”项目学员21人前往芬兰,听取了当地大学教授的专题讲座,参与、观察学校课堂教学,与参访学校师生交谈互动等。回国后,他们举行了分享会,畅谈对芬兰教育的感想和思考。

学习:基于信任的领导力为教育注入飞翔力量

反思:给予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大自主权

在芬兰交流学习期间,大家都说,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信任。

“我们在每个学校都会听到校长、老师们谈论‘领导力’,初听概念觉得有点行政化和空洞。但连续几天讲座和到校考察,让我明白了‘领导力’的核心就是信任,政府相信校长,校长相信老师,老师相信学生。”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校长助理刘勇说。

让刘勇印象深刻的是,一堂二年级数学课上,上课好几分钟了,学生依然叽叽喳喳,老师停下来注视,效果不佳。老师便开始讲故事,10来分钟后学生才逐渐安静。

事后,大家对话任课教师,如何看待学生贪玩影响课堂秩序?任课教师真诚地回答,当看见学生这样调皮时,他也很生气,但并不想大声批评学生,所以,他选择讲故事让大家收心。“关键的是,要相信学生,让他们明白,是自己希望表现好,不是在老师的命令下被迫表现好。”

在芬兰,政府对学校、学校对老师也保持着高度的信任,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比如,政府相信学校会遵循国家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制定的教育政策,因而淡化对学校的考核。学校相信教师会专业而勤勉地工作,因而没有绩效考核,教什么,怎么教,使用什么教材,都由教师定。”成都七中副校长毛道生认为,正是在这种信任下,芬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大大减小,能够专注于教育,并按教育规律办事。

基于信任的领导力还要懂得放权,把权力分解下去。

在于韦斯屈莱大学,教授设计了一个环节,每位成员写一个新学年开会的主题,张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投票,最高票数的话题作为本学年的开学主题。

“这样的做法,实际就是放权的方式,让大家选出重要的主题,确定后,展开深入讨论,决定解决问题的进程、办法等。”在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朱祥烈看来,权力的分解,让领导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关系,使老师感受到尊重,有利于鼓励大胆表达、推动新想法的产生,让管理更加民主科学。

信任和放权,释放了芬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催生了自主与创新。成员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正是我们眼下教育所缺少的。“给学校和教师更大的教育自主权是未来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走向,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则是我接下来教学变革中最重要的目标。”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教师梁艳说。

学习:“现象教学”围绕特定主题跨学科整合

反思: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我探究时空

“学习就是让孩子玩,老师的事情就是把知识放在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芬兰,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发生的!”芬兰新一轮课改主题“现象教学”,让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陈曦印象深刻。

2016年,芬兰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明确提出“现象教学”这一核心概念。这是一种基于社会生活现象的教学,要求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在学年之中专门安排一个或多个学习阶段,围绕特定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实现跨学科教学。

“现象教学并非完全打破传统学科,而是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科整合与主题(现象)性教学。”成都石室天府中学校长唐宇观察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本学科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培养。

现象教学是一种基于对话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均由学校自主确定,例如Nurmijarvi中学就开展了海难逃生的主题学习,融合物理、地理、生物、家政等多个学科知识; Saarnilaakso中学则围绕“芬兰独立100周年”的主题进行,整合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各学科老师集体备课,最后由项目小组的老师负责实施。

唐宇认为,“现象教学”与教育部去年提出的核心素养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都是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批判式的发展,都注重学生的未来。”在他看来,“现象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给核心素养的实施不少启发。

“我们的课程建构,从开始的‘开放课程’到现在的‘融通课程’,也是在努力寻求学科课程融合的通道。”陈曦认为,对接自己学校的情况,“现象教学”带来很多共鸣,也让大家有理由继续坚持“融通课程”的探索。“但我们的步子还可以迈得大一些,对学生的放手还要大胆一些;主题探究的周期还要再长一些,给予学生自我探究的时空还可以更充分;跨学科融合的意识还可以更强一些,可以借鉴芬兰教育跨学科教研的方式,促使教师逐渐形成跨学科融合的意识。”

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张显国认为,“现象教学”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整个课程建构与实施,有很强自主性,包括自主确定课程内容、安排课时、进行课程评价等权力,“学校和教师在获得课程自主权基础上的合作,带来了各个学科真正的整合和融入。”

学习:无处不在的教育公平帮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路

反思: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追求成才机会公平

在芬兰期间,其教育体系里无处不在的“公平”理念,让老师们深感震撼。

“芬兰教育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大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小到学生个人学习都渗透着对个人发展的公平满足,这种公平的体现不仅有对群体机会公平的满足,更体现在对个体成长过程和成才机会的公平。”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黎波觉得这相当可贵。

他举例说,芬兰的小学四年级以前没有考试,而四到六年级的考试不允许反馈任何分数或结论性评价给家长。“或许因为少了评价,无论学习结果正确还是错误,孩子们都乐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乐于在团队中学习。”

黎波认为,通过芬兰教育反观国内教学,许多学校推崇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为小组而小组的做法,给学生分角色、分任务,却不知这样的安排恰恰破坏了学习的公平,难以让学生在平等的心理基础上开展学习,更不用说创造利于交流合作的氛围。

公平还体现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在芬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有四种渠道,包括升入普通高中,将来走学术研究之路;升入职业学校,毕业后工作两年可以报考应用型大学继续深造;多花一年时间,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同修,未来学术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均可选;直接拜师学艺,走技术专业化道路。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在初中阶段,就会有专门的老师在观察和促进学生的早期兴趣以及职业倾向挖掘。”在成都市大弯中学教师吴红丽看来,这样尊重个体的发展,追求个性发展和成才机会的公平,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欠缺的,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成都七中教师黄明勇说,在芬兰,学校教育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学习迟缓者的身上,在恰当的时候给他们助力,甚至根据其特殊情况设置适合他们发展能力的课程。

纵观芬兰教育,是真正面向每一个人的公平教育。其中,老师的作用功不可没。

“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激发学生永久的学习和探究的意愿,而非学术能力有多高。”成都市东城根小学校长赖晗梅认为,虽然芬兰和中国国情不同,“小班小校”在国内也很难实现,但我们可以调整和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更接近平等的精神。而这一切首先需要教师来实践,“应该让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成为受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并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形成教师不可替代的专业性。”

参观芬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