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9期(总第303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学是独一无二的
■乔廷强
《教育导报》2017年第19期(总第3036期) 导报三版

在各类赛课活动中,撞课常常让人不自在。当不同教师在同一场赛课活动中执教相同的课题时,孰优孰劣往往就在强烈的对比中一目了然。

一次省内优秀教师展示课上,就出现了撞课情形,两位教师先后执教了《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他们不仅执教的课题相同,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选用的课程资源也大同小异。都选用了3个案例:毕达哥拉斯观察的“古船进港”、亚里士多德观察的“月食现象”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与上述案例对应的模拟实验也完全相同,分别为:用伞模拟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用手电筒和乒乓球模拟地球的投影是圆形的,用地球仪模拟麦哲伦的航海历程。严格意义上说,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感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不是模拟实验。另外,两人也都同样选取了完全相同的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音像资料。

在此,我无意对两节课评头品足,因为对于课的优劣高下进行评判,远没有对于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更有价值。

在作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航海家的发现》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番梳理。《航海家的发现》一课是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共包括以下几个教学板块:准备活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探究活动——学生交流对地球的认识;了解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历史上人们如何证实大地是球体(教材中“人们”特指航海家);自由活动——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地球是球体;拓展活动——继续搜集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探究活动中的“历史上人们如何证实大地是球体”,教材中仅仅涉及到航海家麦哲伦,被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开发成为前面提到的三个模拟实验活动,大概是受到《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了毕达哥拉斯观察的“古船进港”和亚里士多德观察的“月食现象”。另外,我在网上搜索查询后发现,网上也有一些相似的教学设计,至于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音像资料无疑也取自于网络。

上述对于教学资源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刨根问底的做法,自然转向为关于教师劳动特点的思考。毋庸置疑,教师的劳动是个性化色彩极为浓厚的创造性劳动,更准确地说,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理解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教师的劳动不仅受到教师自身性格、知识经验、教育教学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育目标以及社会思潮的制约,这些因素往往具有某种稳定性,进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设计。这就是说,教学预设或备课总是受到教师的知识、经历以及建立在知识和经历基础上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就形成了不复再来、不可复制的教学情境。这种唯一的教学情境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个性化的,是特有情境中的产物,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生成。因此,预设也好,生成也罢,都会因人而异,由境而生,都具有唯一性,也都具有独创性。

看重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非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参照选用《教师教学用书》或是网络上面的资源,而是说教师在备课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拥有自己的思考,那么,同样的资源就会因为执教者以及教学情境的不同,而生发出完全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反思,加强教师教育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正在于此。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