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1期(总第303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未来教育的6个改变,2个不变
——顾明远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
■本报记者 倪秀
《教育导报》2017年第21期(总第3038期) 导报三版
3月7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成都市教育局“文翁大讲堂”举行报告会。与成都市的老师们交流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顾明远认为,未来教育有6个改变,又有2个不变。

从学习方式到师生关系,未来教育正发生6大变革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10多年以后,到底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顾明远谈到,教育是针对未来的事业,所以必须要有前瞻性。如今,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教育,互联网使得未来教育的概念、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6个方面发生着变革。

改变之一,是教育的概念变化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以往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主要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里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说:“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处处可学,时时可学。”互联网改变了整个学习环境,出现了泛在学习的现状,即在泛在计算技术基础上的学习,在网络设备和学习设备更普及的情况下,无时不刻不在学习。是一种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刻、使用任何设备获得所需的任何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

改变之二,是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现在,我们要重新定义教育、知识和学习。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人文主义可以超越经济发展中功利主义的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教育要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将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

改变之三,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且只重记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因此,培养的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改变之四,课程内容的变化。未来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内容整合起来,使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整体,人们观察事物本来就是综合进行的,同时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科技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顾明远指出,国外出现的steam课程,值得我们关注。即基于项目的学习,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数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五,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

改变之六,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功能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教育的本质不变,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

未来教育不变之一,在于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未来,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顾明远说,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否定。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也提到,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同时,顾明远指出,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它的局限性,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顾明远说,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