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2期(总第303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结成联盟,研训一体,小切口进入,探索适合自己的路——
高县:学区制破解均衡难题
■本报记者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7年第22期(总第3039期) 导报一版

去年12月的一天,窗外,温暖的冬日照耀着乡村。“我们想搞教研,但是自身水平又达不到,特别想要一个平台。”高县羊田乡中心校一间会议室内,城乡联盟学校的校长就如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问题敞开心扉,各抒己见。

“通过成立学区,以强带弱,资源共享,达到激活乡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和整体推进的目的。”高县教育体育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严杰说,2015年启动的学区制已成为推动高县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

◆如何确保乡村教师修内功?

研训一体,结对交流,有问题随时提

羊田乡中心校数学老师龚树强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他在第一实验小学听课的经历。

羊田乡中心校所在罗场学区成立后,罗场镇中心校、蕉村镇中心校、羊田中心校和实验一小结成联盟。农村的3所学校派遣教师到县城实验一小跟岗听课。

龚树强感触最深的是一小的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什么时候背诵古诗文,孩子们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以前,没有参照,没有身临其境的体会,龚树强对调动学生和管理班级不得其法。跟岗时,他反复与实验一小老师交流。

“每学期学区内的学校都派教师到一小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指定骨干教师结对,从日常教学到班级、学校管理,敞开交流。”实验一小校长李晓玲说,学校要求,要结合农村学校的情况加以指导。

“不少老师兴奋地找我交流说,在一小学习半个月,相当于学了三五年的知识量。”李晓玲介绍,学习结束,线上 QQ、电话交流却不断线,有问题随时提。

交流双向打开。实验一小派出精锐力量定期和不定期到学区内学校听课、献课与开展教研活动,交流管理经验。采访当天,正好遇上学区内的艺体课教研活动在羊田中心校举行。

教研活动结束,羊田等学校的老师们却意犹未尽,“这样的说课、示范课,我们数学、语文也要求互动。”羊田中心校校长凌宗弟说,这下好了,老师们的激情被点燃了,像是找到组织一样,有困难也能找到出口了。

刚从台湾交流回来的李晓玲当场拍板:“以后区内研讨课就在羊田等农村校开展,我们还要搞同课异构,这样可以充分结合校情、学情。”现在,李晓玲一周3天都在学区内与校长和老师交流、听课与讨论学校发展方案。

◆如何使弱校教师摆脱自卑心理?

小切口起步,去留自由,在乡村也能优秀

“教师培训或教研类讲座,互动性欠佳,也未照顾到农村学校特点,不少老师反而越听越没劲,最后又回到原样。”凌宗弟说。城乡教研互动中,不少地方的农村教师对此热情不高,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高县在成立学区制后,高开低走,既在制度设定上严格要求各方责任,教研理论支撑上高起点,又制定了各项细则,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小切口入手,调动村小教师的参与热情。

仍以罗场学区为例。在实验一小的带领下,几个学校从朗诵、简笔画、粉笔字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基本技能开始练习、磨课。这对新教师十分有用。“把基本功练扎实了。现在有些老师是非师范专业的,不这样练,上课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凌宗弟说,老师都能参与,自信心慢慢就提高了。

每次示范课后,李晓玲要求听课教师交500字的总结。她坚信,不用长篇大论,每次就进步一点点,日积跬步,定有收获。正是这“一点点”撬动了沉闷的气氛。

紧随其后的是给燃起的火焰“浇油”。农村学校一方面是招聘年轻教师不易,另一方面招来的教师要么待不长,要么过早进入职业倦怠期。罗场学区转变策略,鼓励教师自由流动,解除其心理负担。蕉村镇中心校甚至为“高就”的教师举行欢送仪式。

李晓玲与乡村教师交流时,不断给他们打气:“在乡村教书一样能当名师,一样出彩。”又传授心法,“不要苦干要巧干,我自己就是农村学校出来的,常常拖到晚上十一二点很不科学。”

可喜的变化初现。当天的教研活动上,学区内一学校48岁的教研室主任主动要求给包括实验一小教师在内的全区教师上示范课,上课赢来阵阵掌声。

高县正在考虑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学校,盘活已有的教师资源,让年轻教师最多经过5年打磨都能上好课。

◆如何避免城乡一个模式?

探索各自的路,从校园文化上寻求突破

“我们乡村学校不用紧盯着城区学校,各自的情况不一样,应该探索自己的路。”李晓玲举例说,实验一小的翻转课堂就不可能在村小推广。

从具体教学方法到学校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的交流与经验,给凌宗弟等村小校长吃了一颗定心丸。“之前迷茫与排斥,没有头绪,觉得怎么都赶不上,就过一天算一天。”凌宗弟说。

羊田位于高县边缘,优秀教师和不少学生流向了县城学校,留在此处上学的多为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如果紧跟城区学校的步伐,想要以考试成绩作为突破口,既不切实际,也失去自身的特色。

“羊田红薯粉条这么有名,我们完全有信心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嘛。”李晓玲笑着对凌宗弟说,比如,在学校进行红薯盆栽,还可以融合科学和语文课,这类乡土课贴近学生生活,学起来也亲切。

羊田中心校转变思路,将育“生命更阳光”的少年作为努力的方向。利用有限的活动场地,保质保量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乡村少年奔跑起来;在每个教室设立图书柜,学生可自拿自取,还可以带回家;校本课程也正在开发之中。

“上次过来,发现端着碗吃饭的孩子个个笑容满面,看到有人来也不躲闪,阳光、自信。”李晓玲高兴地说着她眼见的变化,接下来她准备让一小老师来羊田,参与设计改造操场和孩子们上阳光体育课时的队形,为乡村孩子笑得更灿烂创造条件。

蕉村镇中心校则准备进一步开发校园文化,广植花草,融入音乐播放,打造美丽乡村校园,让留在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体验安静、闲适的幸福生活。

喜见隔壁乡村学校的变化,落润乡中心校校长王小飞坐不住了。“我们在学区制前就是一小结对校,现在老师们更加要求加入到罗场学区了。”当天研讨活动上,王小飞一方面与李晓玲交流,另一方面,作为新成员,他也想看看羊田中心校有什么值得取回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