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3期(总第304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人生自有诗意
——读《老头儿汪曾祺》
■何昕
《教育导报》2017年第23期(总第3040期) 导报四版

作家汪曾祺被誉为”最后一位士大夫”,这源于他作品风格的淡雅、诗意。但是生活难免有烦恼、琐碎、平庸,作品背后的他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为我们详尽描绘了一位令人可敬、可亲的老头儿。

这本书是在汪曾祺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联袂完成的作品,梳理人生经历,回忆生活片断,完全可以看作是汪曾祺的传记。虽然说的都是平常事情,但娓娓道来,简洁、质朴、自然、涉笔成趣,一如汪曾祺的风格,让人不忍释卷。

表面看来,汪曾祺就是一个平常的“老头”:爱美食,喜欢吸烟喝酒,不愿麻烦人,不懂人情世故,身为作家却连住房申请报告都不会写,以至于多年蜗居,没有自己的书房,因“无用”被家人“抨击”。但所有的平常都是相通的,正是那些不相似的地方,成就了汪曾祺的不平凡。

除写作和画画以外,汪曾祺异于常人的,是身处世俗生活精神却超脱其外的那份旷达和散淡。他会在菜市场、小公园、小酒馆这些普通百姓聚集处体会世态人情;和身在异地的孩子,用文学的笔法写信;把下厨做美食的过程当作构思。……“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以此调侃自己的遭遇。人生自有诗意,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汪曾祺都能发现身边独具特色的生活细节,都能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他的诗意不是表面的琴棋书画,而是柴米油盐中仍然有诗心。

所以,他笔下的美文有独特的风格:“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这样的文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会永远流传下去的。

汪曾祺曾引以为豪的提到过一件事:西南联大时,为一位同学代笔写读书报告,被教授闻一多评价“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书中这份珍贵资料的出现,使我们对汪曾祺当年的才情有了最直接的感受。类似的一些独家资料,也是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在。

看这本书还有一点让人感触颇深,那就是汪曾祺的家庭氛围。读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和孩子之间宽松自由的关系。对父亲心存畏惧的子女,肯定无法写出这般平和、轻松的文字,而在这轻松之中,又很容易感受到他们对父亲浓烈的爱和深深的怀念。“爸爸去世以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闭上眼睛,还能看见他由远处朝我走来。湖面的微风吹起他的白发,他笑着,说着。我听不见他的声音。”像这样饱含深情、自然流露的文字,随处可见。

汪曾祺说过:“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他完全做到了。事实证明,放下传统家长的所谓尊严,去和孩子相处,无损于父亲的形象,反而更容易获得孩子的爱和发自内心的尊重。

汪曾祺曾经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来纪念他的老师沈从文,其实这句话放在他自己身上也恰如其分。对艺术永远的执著,对名利的淡泊,对挫折随遇而安,生活中保持赤子之心。这就是汪曾祺,即便在家人眼中也不会失去光芒的一位大家。这个老头儿未见得高大,但很真实,且满怀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