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3期(总第304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
《教育导报》2017年第23期(总第3040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我们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这个阶段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加上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陈宝生说,我们要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

陈宝生说,我们采取了几条措施,首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与之配套的一个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是工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根据这个《指南》,加快人才培养。其次,发布脱贫攻坚规划。根据脱贫攻坚规划,每一个贫困家庭培养一个人,让他掌握一门技能。第三,促进产教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才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知道需求,才能提供供给。第四,促进校企合作。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去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叫作“双师型”队伍,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学校,但是他是“双师型”的人才,这对于提高质量非常重要。第六,要作出制度安排。我们要修订《职业教育法》,目的是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职业教育看成孩子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和途径。第七,在制度上解决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也就是建起一个“立交桥”。在职业学校就学的,他想上普通学校可以转过去,二者可以在一定的节点上实现转换,搭起一座“立交桥”。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不具备社会基础”

现阶段国家有没有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考虑?如果有,是向下延伸还是向上延伸?怎么看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实施的15年免费教育?

陈宝生表示,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这要依法确定,是国家事权。所谓向下延伸,就是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向上延伸,就是把高中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从强制的角度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基础、社会共识。什么时候具备、什么时候延伸、向下延还是向上延,要看以后的发展。

有一些省区实行15年免费教育,概念非常明确,这是免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在民族地区搞一些免费教育,这是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的一种关怀。如果其他地方搞免费教育,有财力支撑,当地党委、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考虑。

陈宝生说,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来考虑。免费和义务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要实行和延续,要看发展;是不是要免费,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量力而为,精准发力,保障公平。

“让留学人员回国潮来得更猛烈些”

从数据上来看,现在中国一年有超过40万名留学生回国,成为最大的“海归潮”。如此大数量的留学人员回国,国内是否做好了准备呢?有哪些举措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陈宝生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截至去年,大约派出去458万名留学生,回来322万名。我们派出的留学生有八成以上回国效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典型示范。

从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给回国人员提供服务,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让他们回来办各种手续通畅一些,少走一些弯路。二是给他们提供事业条件。比如“春晖计划”,资助了数千名海外人员短期回国搞研究,支持西部、东北高校和海外留学人员搞科研合作。三是提供岗位。比如支持高校引进各类人才,促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在教育战线落地。四是为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提供比较全面、综合、周到、方便的留学服务。

“‘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以来,有人担心“双一流”建设会成为“211”和“985”建设的一个翻版。“双一流”在建设管理上将有哪些改革措施,消除社会对它的误解?

陈宝生指出,“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为回避弊端,消除担心,将明确“双一流”的遴选范围,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公平竞争,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第三方评估和专家委员会评估,进行“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陈宝生说,所谓竞争优选,就是无论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专家评选,是组建专家委员会,根据标准进行评选。政府比选,是专家评选之后拿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步名单,由政府根据服务国家战略来比选确定。动态筛选,指名单中的学校和学科是有周期的,不是终身制、固化的,有进有退。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校园跑道建设不能搞‘低价竞标’”

去年,多地都发生了校园“毒跑道”事件,目前,我国塑胶跑道的新国标进展情况如何?如何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来杜绝校园“毒跑道”?

陈宝生回答,针对舆论普遍关心的“毒跑道”事件,我们组织力量做了认真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抓3个方面:第一,要修订或者新建标准。这两年,我们和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合作,对跑道建设的材料、设计、建筑等方面分别制定了标准。这个标准已经过充分论证,今年上半年按照标准发布的程序进行适应性调查,这个程序完成后,标准就对外公布,将来就按照这个标准执行。第二,在制度上作出修改。招投标制度不是按照谁报价低,就让谁中标,要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来办。第三,靠实责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责任落实了,才能逐步减少这类事情。

“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要树立法治思维”

去年,北京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校园暴力事件成为媒体讨论非常热烈的话题。陈宝生指出,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叫作校园欺凌,一个叫作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失范行为,相互带有欺凌,但不是犯罪。校园暴力是犯罪,是违法行为。

针对校园欺凌,教育部和高法、高检、公安部等联合进行了综合治理,一是首先明确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要树立法治思维,以法来办才能取得社会共识。二是建立机制,包括校园内的校园安全防范机制和校园外的综合治理机制,街道、社区、派出所、企业联合防范,用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进行综合防范。三是明确重点,根据学生发生欺凌的行为、特点,大体上把治理重点确定下来。还要加强教育,加强排查、督导以及依靠专门的力量,如学校在门口设立保安人员,设立法制副校长等。

“校园足球给中国足球开了人才成长新通道”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发展校园足球的计划,目前,我国校园足球工作的进度如何?陈宝生回答,发展校园足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校园足球给中国足球提高竞技水平,开了一条人才成长的新通道。目前,校园足球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普及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确认了1 .3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最终在2020年达到建成4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的目标。确定了近70个校园足球特色县,确定了4个改革试验区。二是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编制了校园足球教学指南,拍摄了视频,制定了技术和内容方面的规范机制。三是抓了培训,对20多万名特色学校的校长、教练员、体育老师、裁判进行了培训。四是开展赛事,加强交流,同时遴选了243名外籍教师到特色学校、中小学任教,还和德国签订了足球合作协议,选了一批教练员、运动员到英国、法国、西班牙进行交流。

搞好校园足球,不是速效的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各方面的支持。一是做大分母抓普及,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二是做强分子抓竞赛,通过竞技、比赛挑选人才;三是师资队伍抓培训;四是有序发展抓标准,工作标准、竞赛标准、选材标准,程序要分类制定好;五是保障条件抓短板,尤其是场地;六是开阔眼界抓交流,“走出去”交流、比赛;七是加强管理抓协同,各方面协同起来,加强管理,把中国足球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