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4期(总第304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搭建心灵避风港
■本报记者 吴宇婷 胡敏
《教育导报》2017年第24期(总第3041期) 导报二版
课间时分的高县第二实验小学,不太宽敞的操场“填满”了学生,欢声笑语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留守儿童早成了这所城乡结合部小学校的最大难题,在校学生1956人中,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893人,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的学生达223人。由此引发的隔代教育、亲情缺失,学生内心封闭、自卑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为填补孩子亲情的空缺,高县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心灵的港湾。

代理妈妈”走入家庭

一点温暖都会引发“奇迹”

学生王熙(化名)拥有“代理家长”之前,是一个不会洗头的孩子。由于从小被妈妈抛弃,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弟弟生活在一起的她,常常不记得洗头,也不知道怎么洗。长长的头发油腻腻地贴在头皮上,导致她在班上的朋友也不多。

在家里,王熙承担了不少家务。今年过年,她在邻居的帮助下炖了一锅鸡汤,算是年夜饭。在这裂了好几道缝隙的土房子里,她一边想念着父母,一边被迫地快速成长。

2012年,学校提出了“代理家长”制度,由社会爱心人士或同学的家长,认领一名留守儿童成为其代理家长,定期对他们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陪同他们参加班上的亲子活动,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分配代理家长的那天,王熙找到了好伙伴严秋,她有些期待又忐忑地询问严秋的妈妈是否愿意当自己的“新妈妈”。没想到,严秋的妈妈满口答应。当天,“新妈妈”就跟随王熙去了她的家。

“新妈妈”这才得知,王熙在外打工的爸爸两年回来一次,平时不怎么寄生活费,姐弟俩的生活全靠爷爷奶奶的低保收入。王熙一年级就开始独自上学,常常因走错路而迟到。对比同龄人,王熙过早承担了这个年纪不应承担的责任和压力。

偶然间,“新妈妈”发现王熙不会洗头,家里也没有洗发露等生活用品。她立马手把手地教王熙如何叠被子,如何洗头。之后,“新妈妈”陆续托严秋带来生活用品,王熙学着自己洗头,享受着“新妈妈”教给自己的生活第一课。

刁卫是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她认为,代理家长制度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能一对一给孩子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没有被遗忘。

刁卫也曾是一名“代理家长”,帮助过一个只会用摇头、点头回应他人的自闭症孩子。通过几次家访和无数次的帮助之后,这个孩子性格发生转变,如今还竞选了小组长。“代理家长填补了孩子缺乏的母爱,一点温暖都会引发一个‘奇迹’。”刁卫说。

填补性教育空白

为女童筑起安全防线

除了关怀孩子们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样重要。近年来,未成年人性侵事件不断发生。这引起了校长梁莉的思考:没有父母的保护,留守女童面对性侵的危险非常大。

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学校举办了数次安全讲座,联合省妇联普及预防性侵的知识,还通过微电影、法官结合具体案例举办讲座等方法,尽量简单地讲解女生应如何保护自己。

第一次讲座之后,不少孩子很迷茫。“尤其是低段的孩子,平时家里没有教过这类知识,爷爷奶奶更不会和孩子说这些。”刁卫发现讲座的效果不如想象的好。

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梁莉还是坚持将讲座开展下来。第二次,不少已经来月经的高年级女生就有些“开窍”了,活动后小声讨论着,知道身体哪些部位要保护,不能随意给别人看和触碰。刁卫说,讲座会持续开展下去,普及的方法会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变通。

梁莉认为,面对缺乏亲情的孩子,学校只能从心理、生活、教育上进行关怀,更重要的教育还是在家庭。“如今,不少家长对孩子都非常重视,即使在外打工,也随时随地通过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但是,年轻家长的观念在进步,照顾孩子的终究是观念较落后的老人,导致学校的一些工作成为‘无用功’。”梁莉还是对未来抱有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就是最好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