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5期(总第304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蹄疾涉深水步稳又一程
——三年来我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25期(总第3042期) 导报一版

3月8日,金阳县丙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正在上课。三年来,由于政策利好,金阳县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作为边远的高海拔学校,丙底乡学校2016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本报记者屈辉摄)

讲台上的老师“不见了”,电子白板上播放的视频里,老师神采飞扬。这是康定中学“石室祥云”网班中的场景,视频中授课的是成都石室中学的英语老师。虽然隔着大屏幕,但通过信息化技术,两个相隔几百公里的课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甘孜州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全覆盖,网班学生达到29984人。”甘孜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年以来,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促进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民族地区传播,帮助越来越多的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发令枪”也随之清脆扣响。

彼时,我省正站在教育发展“由大向强”的飞跃关口,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的叩问也愈发急切;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多,公平与效益的权衡更加考验智慧。矛盾的叠加,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快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实现跨越,综合改革是唯一出路。

2014年以来,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19次,涉及教育的7次,审议通过教育文件7个:《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实施办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还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围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等关键环节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系统部署。

方向既定,我省沿着“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为保障,围绕民生关切的热难点问题发力”的路子,建立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抓统筹谋划,省教育厅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抓系统推进,10个专项小组和高校、市(州)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抓具体落实的改革实施网络;健全省和地方联动推进重大教育改革机制、决策咨询和风险评估机制、宣传和信息沟通机制、督察督导机制四项改革工作机制;建立以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改革推动机制,吹响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冲锋号”。

3年来,不仅仅像甘孜一样的边远民族地区,实现了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大反转”,一幅幅学有所教、学有良教的“教育图卷”正在全省各地徐徐展开。

咬定“均衡”不放松,集中力量补齐教育发展突出“短板”,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

“过去只有城里的孩子才能上幼儿园,乡下的孩子想都不敢想,直到六七岁上小学时,还大字不识一个。”在甘洛县石海乡则俄村“一村一幼”教学点,一位接送孩子的家长非常感慨,“现在,村上有了幼儿园,娃娃们享受的学前教育不比城里孩子差。”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长久以来,我省教育发展突出短板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又在大小凉山。

2016年,四川省财政投入21000万元,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省级财政投入12412 .8万元双语辅导员劳务报酬补助资金,支持大小凉山彝区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开办幼教点2527个,选聘学前教育辅导员6213名,招收幼儿9 .44万名。

3年间,凉山教育一年一个新跨越。2014年,中央、四川省和凉山州共投入到位12亿元教育项目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比2013年增长了57 .89%;2015年,全州中小学及幼儿园在建项目工程2505个,计划投资39亿元,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

如今,我省民族地区的孩子上学越来越幸福。2016年,我省民族自治地区51个县全部实现15年免费教育,春季学期起,全面免除51个县(市)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今年,我省还将在全省51个民族自治县的8381个行政村全面实施“一村一幼”。

3年来,我省教育改革咬定“均衡”发展不放松,坚持“补短板(教育薄弱环节,如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兜网底(聚焦困难群体,保障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扶持到校、资助到生”,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越来越多人的命运,在一项又一项政策落地之时,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

分到教师周转房的理县薛城中学物理老师吴春萍笑了。吴春萍是云南昭通人,2010年,通过招考到薛城中学任教,安家,成了人在他乡的难题。2016年,她和学校另一位教师喜结连理,学校为他们安排了一套两居室的教师周转房。吴春萍高兴地说:“现在是把根深深地扎在阿坝这块土地上了。”

走进最高学府的贫困学生马天平也笑了。2016年,恩阳中学高三学生马天平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可随着开学一天天临近,他却焦虑起来。“去北京上学的各种费用怎么办?”好在,恩阳区教科体局及时帮马天平联系了助学贷款,发放了1万元的助学金,还帮忙联系了社会帮扶,解了寒门学子的燃眉之急。

教育的起点是公平。3年来,我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56 .98亿元,提前完成国家“双过半”要求,深入实施《四川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全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有95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

从城市到农村,从边远山区到民族地区,从“基本投入的公平”到更加“优质和均衡”,改革,是最铿锵、最有力的鼓点,为我省教育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上下求索谋质量,提高教育服务能力,让人人享有优质教育,人人因教育而出彩——

这样一个细节,耐人寻味。今年春季开学前夕,西昌学院新学期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干部职工,召开转型发展工作会议。

当前,不少高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上“求大求全”,而在这样背景下,西昌学院等一批我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开始挥起改革利剑,进行专业归类、院系调整,以构建有利于向应用转型的内部组织机构。

像西昌学院一样的地方本科院校,上有“985”大学、“211”大学及老牌本科大学,下有专科高职,尤其是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身处“夹缝”之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处境艰难。

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为这样的本科院校谋划了一条转型发展之路。所谓转型,就是地方本科院校对办学类型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即从原来的学术型为主,转向应用性为主,注重内涵发展、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

2015年2月,西昌学院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公办整体转型试点学校,学校针对“远离省会城市,地处民族边远地区,多校多点合并,基础条件薄弱”的校情,推进办学思路的“五个转向”,紧紧围绕凉山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对二级学院(部)和专业进行归类调整。

改革之难,难在需要突破旧有的陈规,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如同“壮士断腕”的举措,足以管窥我省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胆气。

这三年,我省全面实施《四川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在50余所高校开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对外开放改革”等16项试点;指导18所高校开展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省高校 ESI全球前100的学科数量增加到25个。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高等教育改革铿锵迈进之时,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也在加快推进。3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41个职教集团(产教联盟);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9+3”免费教育经验全国推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人人因教育而出彩”的良好教育生态正在形成。

当前,城镇化速度加快,带来了教育人口的空前迁徙;经济全球化,也要求办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供给结构有待优化,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极大冲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这便是当下的“新常态”,对于我省教育发展来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立竿见影的单项改革已基本完成,剩下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在这样的“新常态”中,考验的是改革者专注于改革的定力和遇到困难不退缩的韧劲。

在泸州梓潼路学校,师生的“开放式实验”常常吸引不少学校去“取经”。学生各种奇思妙想的发明、用教材之外的办法进行学科实验,让人啧啧称叹。

泸州市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探索建立了涵盖市、县、校(三级),包含动态监测和专项检测,流程为“标准制定-评价实施-反馈改进”(三环节)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为教师和学生创新实践搭建了平台,“消除了忧虑”。3年来,梓潼路学校重点探索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终结评价”,以这“两评”作为龙头,推动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整体实施。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