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5期(总第304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奔向大凉山
——美姑县布里莫村小学见闻
■图/本报记者屈辉 文/本报记者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25期(总第3042期) 导报四版

在布里莫村小,因为“网红”校长、全国优秀教师范韦军(右三)的存在,一批批志愿者慕名前来。他们都亲切地称范韦军为“老范”,他们说,教育理念一致的人聚在一起非常幸福。

“出来洗手啦!”李慧琦站在操场中间一吆喝,学生就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校园顿时热闹起来。

这所学校的全称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佐戈依达乡布里莫村小学”,它还有一个网名叫“布里莫”,用时下的话讲,布里莫是所“网红学校”。

“网红学校”的第一个“网红”叫范韦军,2010年到布里莫任教。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学生从最初的14人,发展到如今的270人。学校也迁址重建,校舍由原来的土墙房变成了三层楼房。当地老百姓感念范韦军的付出,同时也为了把这样一个好老师留下,帮他在当地找了个对象,并众筹了3万多元,为他举办了婚礼。

后来,范韦军接连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马云乡村教师奖,名誉没有使他飘飘然,他依然坚守“在布里莫教书18年”的承诺。这个年限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因为到那时候,他刚好退休。

范韦军和布里莫的故事流传到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除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援,不少志愿者慕名奔向大凉山。

李慧琦是甘肃兰州人,是较早到达布里莫的支教志愿者之一。她有着鲜明的西北人性格,直率豪爽。因为学校没有扩音喇叭,她便“人工扩音”,上课下课一声吼,集合整队一声吼,俨然一个“教导主任”,学生都称她“猴哥”。

但“猴哥”也有细腻的一面。刚到学校时,李慧琦发现孩子们卫生习惯较差,手和脸都是黑黢黢的。她跑下山,买来香皂和润肤露,在布里莫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洗手运动”和“洗脸运动”,有的学生不愿意自己洗,她就帮着洗。

“呀!孩子们的轮廓好美!”当把学生的脸洗干净的那一刹那,李慧琦的鼻子酸了、眼睛湿了。此后,李慧琦每次下山都会自掏腰包,买些皮筋、发卡,回到学校,把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布里莫的志愿者中不乏“藏龙卧虎”之人。黄姜媛毕业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设计专业,之前是一名收入可观的平面设计师。在布里莫,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孩子们做手工、画板报。

黄姜媛在上课中经常发现有学生请假,追问之下,发现当地常常要举行“毕摩仪式”,祈福禳灾。她便跟着学生一起回家,用插画把仪式的全部流程记录下来。“我准备把彝族不同分支的民族服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等我离开后,就把这些资料做成乡土教材,供学校使用。”她说。

如今,布里莫村小的12名教师中,支教老师占到了一半。近几年支教人数持续增多,美姑县教育局安排专人对接支教工作,开展信息审核、资料备案、岗前培训等管理。

据统计,受近些年教育利好政策的影响,以及老百姓教育观念发生转变,2012年至今,美姑县学生数量每年净增2000余人,造成教育资源十分紧张。经测算,全县中小学教师缺口达500人以上。支教老师正成为美姑县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

又到了周五,布里莫的支教老师们要下山采购下周的蔬菜和日用品,他们需要走过长长的黄土路。下了一整夜的雨,这条土路泥泞湿滑,一个老师一不小心,摔得满身黄泥。大家把他拉起来,说说笑笑间继续行进,不一会儿,他们的笑声就消失在了茫茫大山中。

路,还是当年那条路;凉山,已不是当年的凉山。

支教老师们没有任何报酬,他们每周下山采购一次食品。土豆是大家的最爱,既能当菜,又能长期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