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6期(总第304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以真实完整的心灵拥抱教学
——读《教学勇气》
■陕声祥
《教育导报》2017年第26期(总第3043期) 导报四版

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的副标题是“漫步教师的心灵”。与通常教育方面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聚焦教学方法、教材分析或应对处理学生矛盾的策略之类,而是独辟蹊径,把目光投向教师自身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困境。作者认为,很多教师陷入职业困境,工作充满挫败感,甚至对教学心怀恐惧。那是因为教师缺乏自身认同,过的是一种分离的生活。言人所未言,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所谓自身认同,就是不能假装”,要“放开心灵成为真正的自己”。“假装是分离的另一别称,是一种妨碍我们培养优秀教学所依赖的联系能力的状态。”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的是一个字——“装”。因为一直在“装”,不是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无从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切断了与真实教育现状的有效互动和联系,精神处于撕裂状态,身心疲累,苦多乐少。教师不“装”,向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一切,自己的兴趣爱好、真实想法、家世出身等等。教育就是做真我,工作就会成为自己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在书中举例说明。两个出身差不多的年轻人,都是手工业家庭出身,同样上了大学,然后当大学教师。一个成功、快乐,一个沮丧、失败。究其原因,一个认为自己出身低微,从不在学生面前谈论自己对手工艺的喜好,深深地隐藏自己心灵,遮蔽了真我。学生一有错误就严厉地指责,教师的身份格外凸显,用居高临下的架势拉开师生距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快乐,教师自己也深感痛苦,教学工作难以为继。另一个呢,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出身有什么难为情的,相反,他异常乐观积极。从不讳言自己出身在一个工匠家庭,乐于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好,并服务于教学。教学工作给他带来莫大的满足和快乐。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内涵很丰富,教师具有身份认同,向学生真实展示自己,不伪饰,不做作,应该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起点。求真,达到理想的状态,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精神思想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用一句很简短的话,为我们做了神完气足的表述:“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样的教师,打通了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关节,实现自身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学往往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触处生春,左右逢源,工作中唤起无穷的生命活力,哪里至于视讲台为畏途,对教学充满恐惧?就知识的源头来说,没有一门学科不是源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生产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学科教师,都应该做到自身认同,实现学科与生活,与自己精神世界融通的。

作者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教学问题,指出我们思维的悖谬:“我们乐于非此即彼地割裂事物,不善于即此即彼地拥抱事物。”把生活与学科分开,造成教师人格的分裂;把教学机械地分为教和学,则造成教学过程的分裂。教师只管教,不顾及学生学,教师的热情,没有唤起学生积极的响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带给教师浓重的挫败感。新课改要求“以学定教”,正是基于教与学分离的问题提出的。改变之道在于建立教学共同体,让教师由强势的知识赐予者,变为人格上平等的引导者、倾听者、等待者。教师不那么强势,学生却可能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就像在森林里,你大喊大叫,要动物们都出来,它们一个都不敢出来。你静静等待,不用费力叫喊,动物们反倒出来了。

教学勇气的提高还有赖于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是教师心灵从分离走向融合的另一个重要层面。合作的方式是建立教师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彼此真诚对话。一个个孤立的城堡被打破,原来在工作中的问题不是自个独有的,是大家共同存在的,那种挫折感、恐惧感,大为减弱。同时,彼此经验共享,极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教学不能降为技术层面,还需要心灵的参与和融入。以真实完整的心灵拥抱教学,才会达到学科与自身,教与学,教师之间和谐交融的美好境界。置身这样的境界,我们一定会对作者的话深有体会,人不仅是靠面包生活的,“任何人所能提供的奖赏都比不上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