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7期(总第304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礼敬传统 滋养文化
本报编辑部
《教育导报》2017年第27期(总第3044期) 导报一版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在这东风拂面、桃杏舒红的三月,我们一起谈谈中国古典诗词、聊聊优秀传统文化。

“诗词大会”掀起的“诗词热”,让人们纷纷感叹“读书太少”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的作用。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大量诵读古诗文,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就是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如果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观点来审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奠基性作用。

无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上谈到的“3句话4件事”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指明了方向——这是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的固本工程,融合到教材体系中去的铸魂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打底色工程;要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凝聚了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曲艺杂技等传世精品的中华文化蕴含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教育人要承担起传承发展的光荣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到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田,养育学生的精神生命。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报道·诗词篇(1)

流沙河:诗歌最精妙处在音韵美

(详见本期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