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9期(总第304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学组织也是一门艺术
■邓玉强
《教育导报》2017年第29期(总第3046期) 导报三版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做好课堂教学组织,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显示学生的创造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如在学习汉语拼音《gkh》一课时,可以用儿歌导入: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呀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引来蝌蚪笑呵呵,大家一起真快乐。孩子们听学儿歌兴趣盎然,很快猜出儿歌里面藏着3个声母“g、 k、 h”,从而导入本课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达到人人会读。这个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穿插其间的活动参与,深深吸引了学生。课堂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种轻松、愉悦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让孩子们置身于一种探索求知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重视教法与学法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又如学习《桂林山水》第二段,可以采取导读法,训练学生“美读”。通过读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通过反复诵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地方,让学生读懂这一节写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最后让学生讨论:这段话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又要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课文第三段在写法上与第二段相似,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教法与学法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形式,但小学生阅历浅,知识单一,教学中若不结合实际,仅追求新颖,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

采用“开放、互动、探究”教学法,一定要做到放得开,收得住,散而不乱。要求要明确,检验要到位。具体地说,每上一篇新课文,首先要吃透教材,备好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把阅读课文、听写生字,尽可能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然后集体评议,重点检查,共同探讨,得出结论。最后适时指导,启发引导,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作业,在第二课时检查交流学习效果。

四、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才更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变无疑为有疑。

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在学习《绿色的办公室》一文时,引导学生质疑文中“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教师通过疏、引、拨等不同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教育科技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