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0期(总第304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师精神指引青年学子
《教育导报》2017年第30期(总第3047期) 导报二版
3月24日下午,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们迎来了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科院院士杨振宁,学子们挽着大师的胳膊,近距离倾听大师的感悟,与大师倾心交流。

今年是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两弹元勋”邓稼先被各界深切缅怀,西南科大也召开了两弹精神研讨会。作客西南科大之前,杨振宁参观访问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梓潼“两弹城”基地,专程缅怀了挚友邓稼先。他此次作客西南科大,也与这份特殊的友情密不可分。

一场延时的报告会

10条人生箴言

杨振宁院士的报告会定于下午3:50开始,2:00不到,报告厅外已排起了长龙。3:00,报告厅外的过道已是一站难求”。当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与校长陈永灿,一左一右搀扶着95岁高龄的杨振宁院士步入报告厅时,所有人员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灰色衬衣,套头黑色毛衣,藏青色的风衣和裤子,黑色皮鞋,杨振宁衣着清爽,透出质朴自然的风格。炯炯有神的双目,令人感受到岁月的风采。

虽为高龄老者,杨振宁一开口却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中气十足。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工作人员预先安排的报告时间为半个小时。然而,老先生讲得兴起,将时长延长了一倍。

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振宁,其求学、科研经历,足以写成数本长篇专著。而他为西南科大作的报告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有意避开了晦涩艰深的科研理论,独与听众分享了他的10条人生箴言。

“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机会。”1937年,杨振宁准备西南联大同等学历考试期间,在家里自学高中物理一个月。在加速度章节,书上说,加速的方向是向心的。但坐汽车的生活经验告诉杨振宁:汽车加速行驶时,力的方向和行驶方向是一致的。对此,他苦思冥想了一天,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深入学习的机会。”在读中学时,杨振宁和室友黄昆、张守廉常常探讨、辩论科学问题,被同学们称为“三剑客”。有一次,他们在一起辩论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从茶馆到寝室,从下午、晚上到熄灯,直至深夜,辩论都没有停止。最后,3个人又从床上爬起来看《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杨振宁说:“跟同学、朋友辩论学到的知识,有时比跟教授在一起学到的还多。”

“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研究生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不要担心和害怕。”“兴趣—准备—突破,是取得学术成就的三部曲。”“有好的想法,不要轻易放弃。”“能在一个领域开始时进入此领域是最幸运的。”“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每一条箴言,都伴随着他的人生故事展开。

讲座过程中,杨振宁情绪饱满。讲述自己在物理学入门阶段时,他正襟危坐,神色谨严;讲到自己博士论文过关时,他靠向椅背,轻松愉悦;回忆起多数已作古的老师、朋友们,他的语调也低沉了许多。

讲座结束,本已超时,杨振宁自己提出,可以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于是,讲座又多了12分钟的互动环节。

师生眼中的杨振宁

大师精神是一份厚礼

下午,杨振宁参观了该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对展厅陈设的航测无人机、乐享3 D彩色打印机、特种缝纫绣花一体化控制机等进行了解,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听说该校研制的特种缝纫绣花一体化控制机技术超越了日本、欧美等很多国家时,他连连点头表示赞赏。

虽有令人高山仰止的称谓,但杨振宁为人和蔼可亲。西南科大信息学院一位学生用“家传”的手艺——剪纸,特意为杨振宁制作了一幅剪纸画,他连夸“剪得好,剪得很像!”并邀请该学生与自己单独合影留念。

杨振宁短暂的到访,给西南科大师生留下了宝贵记忆。陈永灿表示,杨振宁先生以勇于开拓的气魄、深厚广博的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刻苦钻研的学者精神赢得广泛的尊重与赞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分享了很多做学问的方法和经验,值得师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听完讲座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1503班的侯雨箫意犹未尽地说:“有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风骨,也有作为学者的人文精神,杨老满足了我对学术的所有幻想。青年人做科研应该有什么态度?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杨老的讲座回答了准备走上科研道路的我心中的许多疑惑。”

西南科大海外团队负责人袁卫锋教授,非常遗憾因出差错过了杨振宁的讲座,他有一个思考了几年的物理问题,想听听先生的意见。袁卫锋与杨振宁有过多次接触。2015年,听说袁卫锋在西南科技大学工作,而这所大学正是好友邓稼先“战斗过的地方”,杨振宁就表示希望有机会能过来看看。袁卫锋认为,杨振宁先生到访学校,让师生看到了差距,更能增强大家的紧迫感。

该校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李磊民说:“看到杨振宁先生,就想到了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想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先生的精神,是带给我们的最大厚礼。”

(郭鸿雁 刘芳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