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1期(总第304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传统文化教育旨在“人文化成”
——德阳市多校传统文化教育观察
■本报记者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7年第31期(总第3048期) 导报一版
今年两会期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热点,代表委员就“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学校教材进行修订,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等提出不少意见。

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铸魂工程”,学校教育无疑是重要阵地。传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什么?怎么教?近日,记者在德阳市走访了部分学校,了解他们的经验与思考。

传统文化教育要摆脱“碎片化”“现在大家单腿站立,大多数人都不稳,那你们可以和身边的同学相互住。现在都站稳了吧。”日前的大课,绵竹市大西街小学学生刚做完广播操,校长薛昌伟拿着话筒走上操场,出这番指挥。学生们一时摸不着头,依照指挥行动并好奇地等待揭开谜。“同学们,这就是‘仁’呀。‘仁,亲。从人以二。’这是《说文解字》里的解。为什么它是单人旁加一个“二”?刚的游戏已经给出答案,一个心里只有己的人是很难立足的,人与人相互友、帮助,才能共同立足于社会。”薛昌

。“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是化人之,化人之行,我们在近些年的探索中渐摆脱传统文化教育的‘碎片化’问,围绕主题提炼其‘人文化成’的内。”薛昌伟介绍,该校在进行传统文化育时,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文精神进行提炼,结合现代社会建设师生生活实际,编写出《仁在大西》等册校本教材,主题分别为仁、义、礼、、信、让、忠、孝、勇、恭、廉、俭。每个主中包含字源解说、名家经典、成语诗、古今典故,乃至社会时事。

“较之‘纷至沓来’式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绵竹市大西街小学的主题式提炼和课程开发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中江县大西街小学校长冷胜火介绍,加上德阳市西街小学,3所学校构成“西街教育联盟”,绵竹市大西街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对两校提供了借鉴。

传统文化教育要把握“道”与“术”

清道学校的美术功能室里,学生仲盼盼在教师封书会指导下为年画作品润色。随着她的一勾一抹,画面色彩丰富起来,看起来作品即将完成。画面上4名小学生正在向写着“班干部改选”的箱子里投票,左上角题写作品名称“民主”。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学校所处的年画村正是绵竹年画南派的发源地,传承、弘扬绵竹年画被清道学校作为一项责任。

将传统年画与时代背景结合是清道学校年画教学的基本思路。“传统文化要得到传承,光靠保护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当下生活实际进行创新,寻找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校长吴华富说。

年画组教师与学生经过创新,共创了基于少年儿童视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年画和廉洁文化、法制教育等主题年画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级奖励。这些贴合时代背景和生活实际的自创作品被收录在校本教材中,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被清道学校聘为兼职辅导员的绵竹年画南派传承人陈刚,对学校的创新表示赞赏。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道”和“术”2个层面。道是根本,是在认清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对其当代价值的把握;术是具体的技法、题材和表现形式。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道的层面,术的层面,则不必机械僵化。

德阳市一小语文教师梅媛对此深表赞同,她认为“道”与“术”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国学经典教育。道是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术就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方法。教师应在把握经典之道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与生活,对经典作出创新阐释。

教师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受教者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孩子们唱出了诗经中的《竹竿》。在梅媛的经典诵读课上,孩子们随着她“击掌而歌”、“踏足而歌”。梅媛将这称为“韵律读书法”,孩子们跟随街拍韵律吟唱,轻松有趣。“传统课堂上孩子们总是正襟危坐、毕恭毕敬地读经,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符合其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梅媛认为,要对传统文化教学作出创新,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做法,正是由于部分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欠缺。如各色复古礼仪和让儿童着古装摇头晃脑诵读的做法,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再如《弟子规》中有不少不合时宜的内容,一些学校老师却不加批判地教给学生,这正反映了由于文化素养欠缺导致的盲目性。

“阅读对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很重要,但很多老师阅读范围太窄,局限于与教学相关的专业书籍。”不少老师感叹教学任务繁重,而梅媛认为,老师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本身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热爱。

“老师要做到‘深入阐发文化精髓’,首先自身必须深入理解和践行中华人文精神。自己都没有足够的文化素养,怎么教学生?”薛昌伟表示,虽然学校课题组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进行了提炼,编制了主题式的校本教材,但若教师只能照本宣科,难有深度,更难有适当的批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