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2期(总第304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国际化:打好“中西合璧”这张牌
■本报记者 殷樱 实习生 徐珍
《教育导报》2017年第32期(总第3049期) 导报三版
“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境教育输出国和重要的输入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熊建辉在“2017中国·西部国际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表示,切实提升现有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全面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辐射作用和继续抓好引进的问题是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三项重点任务。

近日,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国际学校校长、国际教育学者及专家齐聚成都,参加2017中国·西部国际高中教育发展论坛,共论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课程设计和发展趋势。

设计“走得出去,又能回得来”的课程体系

“中外课程融合是趋势,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万琼表示,我们需要一个走得出去,又能回得来的课程体系。

不仅需要培养孩子的双语或多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扎根母语文化的自信自尊但不自大的宽广胸怀和一种同理心、包容力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胜任力。这些基本素养,是要在中西融合的多元开放的课程、课堂和校园文化中才能逐渐生成的,这才是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内涵。

张万琼认为,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必须回到“人”的生长与发展。无论采用何种课程,都要将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定位于孩子的核心素养及人格力量的发展,能融合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资源,在不同传统和文化中,有自己坚实又多元开放、丰厚的“自我身份认同”,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思维、全球化的能力、全球化的情怀,这是国际教育不变的初心。

“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不能只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体系,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指向于人的培养。”成都树德中学校长陈东永也表示,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应该有融合,有统整,更应该有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启迪。

为此,树德中学国际部做了一些有益探索。陈东永举例说,比如在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里,校本选修课程中有一个模块叫国际选修课,教师暑假培训中就涉及到由国际部的教师主讲国际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学校还举办了中外课程教学对话。

“课程设计要尊重差异发展,教学实践要凸显思维生长,最高价值是建设永远的心灵。”陈东永说,我们所有的努力和探索都旨在培养出我们期待的‘那个人’,除了具有生命、心理、生理上的合格属性,我们更希望看到非凡的思想、智慧和灵魂在教育过程中孕育而成。

创造终身学习者

作为首位将 VCE课程引入中国的教育专家,澳大利亚黑利伯瑞学校副校长杜瓦尔了解到,中国部分学校力图通过开设国际课程来让自己更有优势,然而他认为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学校会在未来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特别是与海外学校同步的课程。

“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创造终身学习者,让学生知道怎样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杜瓦尔看来,这个目标要求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时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是有用的,提出能指导研究的问题,在这个领域能够找出可靠的知识来源,判断知识的可信度,并且能运用知识评估整个过程。自我发现知识和批判的方法是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基础。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够面对快速改变的世界带来的挑战。

杜瓦尔表示,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教授学生事实,而是教给他们在真实情况中运用到的技巧和行为。教授信息和事实虽然有价值,但不应该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目标。在高速变化的世界中,事实也会发生变化,或者迅速地过时,过于依赖事实不会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过上充实高效的生活。

国际教育是不是中国父母寻求孩子深造的解药?树德中学国际部主任李源则认为,因人而异。家长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否定我们自己的基础教育,也不要盲目觉得国外的教育就一定最好,如何选择要博众家之所长。

有着多年国际教育经验的李源表示,现在的留学趋势也越来越去功利化,家长更多会去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而不是只看大学排名。“我们的心态也在变化,过去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国外的好大学就成功了,现在会更多思考如何真正教会学生热爱学习,学会思考,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