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3期(总第305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杨婧:在支教路上品味青春甘苦
《教育导报》2017年第33期(总第3050期) 导报二版
“心想自己有一天,大学毕业,背个简单的行李包,去到山区,坚守一方讲台。”杨婧一直认为支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特别钦佩新闻报道或小说里的那些为了山区孩子,奉献自己青春,坚守基层教育的老师们。

有梦,就行动。2015年,在大四面临工作选择的时候,她放弃了在成都一所公立高中的工作机会,参加了“三支一扶”选拔考试,成为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初级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

初登讲台,杨婧担任了学校初一年级3个班、初二年级3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还兼任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

为了生动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喜欢生物这门课程,杨婧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的观念要求自己,充分备好每一堂课。所以,她一直是办公室去得最早,走得最迟的人,晚上也会加班备课。

有付出,便有收获,她所教的班级在每次考试中,成绩都遥遥领先。她也在纳溪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中获得生物学科一等奖,课堂实录以市级优课的资格参加了省级优课的评选。

白节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在杨婧眼中,学生憨厚、淳朴。虽然只教生物,和学生接触较少,但在每学期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都会在“最喜欢和信任的教师”一栏写上她的名字。

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杨婧深以为然,她坚信要将爱倾注于工作,做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她用无限耐心与包容对待学生。初二时,有一个男生,在网吧通宵打游戏、和同学打架、课堂上睡觉、看小说,被叫去德育处挨训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因为惹麻烦而进派出所。杨婧刚教这个班时,班主任说可以不用管这个男生,其他科任老师也“好意”提醒,讲了他的种种事迹,叫杨婧犯不着为他操心。

开始的几节课,男生表现还不错,慢慢地,他开始在杨婧的课堂上睡觉,不做作业。真的要放弃他吗?杨婧犹豫间发现,这个学生的成绩不是班上最差的,每科都在及格状态。这说明他不是学不好,而是不愿意学。

于是,杨婧找班主任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这个学生的妈妈去世了,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违法犯罪被判了无期徒刑,家里只有一个老奶奶。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杨婧决定多给他些关注。在一次测试之后,她特意当着全班的面专门夸奖了他。此后,杨婧会有意无意抽他回答问题,时不时问他有没有听懂,作业是不是都会做。时间久了,他不再在课上睡觉或看小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为对学生有爱,杨婧很受学生喜欢,他们总是带给杨婧小惊喜。有次,她要去别的学校监考,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一旁的便利贴上写着:吃点酸的再坐车会好受一点。还有学生不断送小礼物给她,一个初一的孩子给了她一个玻璃瓶,里面装满了亲手叠的五角星;有个女生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四叶草做成书签后送给她。

支教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远离父母、朋友、同学,生活是有些孤寂的。杨婧的妈妈说,如果她回高中母校教书的话,每个周末都可以回家。离家不久的杨婧听得心里一酸,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

品尝过支教生活的艰苦和孤寂,杨婧觉得自己的内心越发强大。虽然离家远了,但可以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嘘寒问暖,更懂得珍惜陪在父母身边的分分秒秒;虽然没有多少娱乐消遣,但有了更多与书为伴的时光,获得更多精神食粮;虽然没有城市生活的热闹繁华,却能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每天傍晚,学校的一群老师都会在乡村的路上散步,看着农家屋顶上袅袅炊烟升起,见证路边的水田从冬天的荒芜到春天的鲜活,再到秋初的丰收,偶尔还去采摘路边的野花和野果,支教生活充满了乐趣。

杨婧说,一年多来的支教时光,是理想让她迅速适应,全情投入,坚持到底。这段时间只是人生路程中的一小段,接下来,她还将砥砺前行,为基层教育、农村教育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华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