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4期(总第305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为特殊学生点亮希望的明灯
■郑晓玲 张静
《教育导报》2017年第34期(总第3051期) 导报三版

有关实验表明,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进行记忆、思维和想象活动,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成为特殊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

在特殊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接受与认同。接受与认同是双向的,对于中重度智障孩子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衡量方式,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轻易得到其接受与认同。而对于老师来讲,接受与认同主要是指理解、包容、接受孩子的特殊性,认同他们的行为模式。

二是相互关心。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言而喻,而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则是特殊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指标之一。中重度智障孩子思维直观、性格率真,若他们能主动关心老师,则充分说明其对老师的认可与喜爱。

三是民主平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充分给予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学生才会将老师视为可以信任、可以交流的对象。民主平等不仅体现在师生地位的平等,还体现在老师对全体学生的一视同仁。

要与特殊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在人的五个层次需求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称为缺乏型需要,个体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时才能感到基本舒适。自我实现需要称为成长型需要。就中重度智障孩子来说,各种缺乏性需要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他们感知觉的缓慢迟钝性、思维的直观形象性、语言的有限性,他们往往不能及时觉察、表达自己的需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进而满足其合理需要。具体到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关注学生的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伙伴关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被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

其次,要为孩子选择有效的表达方式。给予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是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人作为社会个体,都有交流、沟通、表达意愿的需要,虽然智障孩子在理解、联想、判断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困难,但经过教育,他们也能表达自己的喜好、简单的意愿。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征求学生的意愿。在实际情况中,也有一些孩子口语能力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为学生寻找除口语之外的表达沟通方式。比如,教给学生简单的手语、手势,在教室里存放很多学生可以借助的卡片,或者一些师生之间约定的动作,如用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很重视他的想法,在听取他的意见,他的建议能够影响到老师的行为,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表达的意愿。同时,对于自己提出的建议、意见,学生的参与欲望明显更强,老师的教育也更为有效,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满足每位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每个个体都具有的基本需要,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孩子的求知欲。根据智障孩子思维特点,准备直观形象、生动丰富,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具,分层教学,为每个孩子切实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当他们学有所获,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时,他们就会由衷地喜欢上老师。

第四,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是非分明、言而有信的老师会走进学生的心里。很多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某个事物很感兴趣并且期盼值很高,那么,老师答应过他的事,他一定能记住,如果老师说出的话却没做到,孩子们就会疏远、不再信任老师。而且,老师的“言而无信”还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安全感。

第五,点亮学生希望的明灯。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有关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心中希望的明灯被点亮了,他们就会以积极态度回应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教师所期望的进步。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