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5期(总第305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程建设不是“打补丁”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7年第35期(总第3052期) 导报三版
统一的课程标准下,不同学校的师资、学情、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等存在差异,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成为一种课程实施的趋势。

“任何好学校都不是按照教科书教书的。”“学校课改不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就不算是真正的课改,而只是‘打补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也不能啥都进课程。”近日,在四川省第七届初中校长年会上,与会专家、校长和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省外学校代表,围绕学校课程建设各抒己见,多所学校介绍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反思。

国家课程校本化

结构怎么改造,内容如何增减?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课改不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不算是真正的课改。”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校长高仁辉观点鲜明。该校通过“学科组的专业改造”和“管理者的结构性改造”两项策略实践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科组的专业改造”包括动课型(在现有课堂里改变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形式)、动教材(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整合、重构)两条路径。“管理者的结构性改造”包括时间改造(探索学段重置和长短课变化)、空间改造(打破固定班级,实行走班)、内容改造(对国家课程进行分类分层)。

对国家课程的结构改造成为交流讨论的热点话题。结构决定功能。”中国陶研会副秘书长、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系系主任杨东指出,结构改造主要是指基于学科课程标准,以国家课程教材为依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结构。当前学校课程结构大多是“栏杆式”,即各学科课程像栏杆的柱子并列。他认为,学校应该创建栅栏式”的课程结构,使学科之间发生联系。对此,已有学校进行探索,杨东介绍了河北省天卉中学的经验,该校将国家课程内容重新分割,按单元组合,某几位教师承担所有年级中某几个单元的教学。

对此,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贾利民介绍了学校的实践。该校对所有课程进行统整,构建了体系化的校本课程。例如将语文、美术、音乐结合的课例《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命运交响曲》体会作者情感,通过文本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尝试用色彩表达心情、训练想象能力。再如古诗文与绘画整合的《刻舟记》、历史与思品整合的《友好的文化使者》、英语与地理整合的《 Where did you go onvacation?》等。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增减。“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不必每一篇都教,我们认为教学中需要避免样样都讲,样样讲不清楚、教不深入的现象。”该校教研室主任叶玲以语文学科为例介绍,学校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重新组织材料,架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人教版语文课本为主体,综合选取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由此形成了校本化的语文课程。

四川省陶研会初中专委会理事长、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校长祝启程介绍了学校基于学情分析的分层课程探索。该校将数学、英语分为四层(援助课程、单元分层一、单元分层二、竞赛班课程);语文、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分为三层(援助课程、普通课程,提高竞赛班课程);政治、历史、地理、艺体类分两层(援助课程、普通课程)。基础课程与教研性学习及社会实践结合,以班为单位,每个小组每期承担一个学科的单元主题研究,期末进行成果展示评价。

校本课程建设

核心素养下,学校课程如何变革?

中国陶研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陶研会常务副会长刘裕权指出,各学校需要积极探索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解读,建立新的学科观,建构核心素养下的校本课程体系。

成都市棕北中学副校长张家明介绍了该校新近构建的、基于核心素养的“三三六”课程体系。第一个“三”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第二个“三”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三大类的学校课程;“六”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由此,学校课程体系呈现为一个坐标体系。

“只依靠国家课程并不能全面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庆市巴川中学教研室主任蒋金凤以语文学科为例,介绍了该校校本课程建设思路。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学校认为目前使用的教科书对听和说的训练并不理想,因此,设置了“流畅表达”课程,编制了校本教材《能说会道》,校本教材的编写侧重情境性和操作性,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明显效果。

杨东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国家课程的内容只是最低要求,学校应在此基础上依据本校实际,增加自己认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从课程目标维度看,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有基本要求,但国家课程目标相对宽泛,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分解细化。而核心素养只是一个方向指导,学校必须研究其中要素,找到学科化的表达,使其落实到具体课程中。

同时,杨东认为,当前一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什么都要进课程”,导致校本课程繁杂,不能真正发挥其课程价值。学校应该依据本校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需要、本校现有资源条件创造体系化的校本课程。对此,六道河中学和棕北中学的实践探索是较为典型的案例。

棕北中学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基于国家课程,对基础课程进行延伸,例如基于语文、数学、英语的“读写绘”和“数学英雄”;特色校本课程则基于本校师资与硬件实际进行创设,如航模课等。与棕北中学异曲同工,六道河中学的“智慧素养课程体系”围绕道德之道、人文之道、科学之道、身心之道、艺术之道、实践之道,在基础性课程基础上,创设了17门拓展性必修课程和一系列拓展性选修课程。